顾源察言观色。
自然看明白了朱元璋的顾虑所在。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
科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这直接和官僚集团的内部平衡相关!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此事都尤为看重。
老朱更是对此极为敏感!
在原本的历史上。
洪武三十年就曾爆发南北榜案!
会试所录取的五十二名士子。
全都来自于南方!
北方竟然没有一人上榜!
为此,年事已高的老朱,再次大开杀戒!
由此可见。
科举一事。
正是老朱不可触碰的逆鳞之一!
而且,科举与天下读书人的利益直接相关。
无数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
所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得中皇榜,青云直上!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若是草率改革。
必将激起读书人的剧烈反弹!
会酿成大祸!
就好像光绪一朝百日维新。
康有为在没有考虑好后续手段的情况下。
贸然废除科举。
这直接让光绪皇帝,失去了读书人的支持!
进而导致了百日维新的失败!
这种蠢事。
顾源自然不会做!
略一斟酌。
顾源轻声开口。
“陛下放心!”
“臣知道轻重,绝无妄动科举制度之心!”
“臣只是想要以科举为饵,从我大明天下,钓一些科学种子!”
朱元璋眯起眼睛。
不动声色。
“说来听听!”
太子朱标也扭过头来。
眼神之中满是好奇。
他很想听一听。
顾源到底是怎么想的?
用科举借题发挥,推广科学?
这真的可行吗?
当真不是缘木求鱼?
顾源微一拱手。
随即侃侃而谈。
“陛下!”
“科学这个概念,虽然是臣所提出,但其实本质上,科学孕育在万物之中!”
“臣以为,我大明富有四海,并吞天下,人杰地灵,才子辈出!”
“这无数百姓之中,定然会有一些人,天生敏感博思,对于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
“但往日里,由于儒学正统,这些东西都被视为旁门左道,不被重视,只能压抑。”
“臣建议,陛下可以在目前正常的科举之外,额外开设一个恩科!”
“这个科目不考四书五经,不考诗文词曲,也不考时务策论!”
“只考一道题,那就是对于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思考和理解!”
“此论优胜者,便可额外准许递补入工部为官,和臣一同研究科学!”
朱元璋双眼一亮。
忍不住抚掌哈哈大笑。
“咱明白了!”
“的确是好手段!”
太子朱标反应稍慢一些。
但也很快明白过来。
他不禁认真地看了顾源一眼。
目光之中满是惊叹神色。
每一次!
几乎是每一次!
顾源都能给出非常精彩的政治操作!
就像现在这一手。
它并未改变旧有的科举制度。
原本的明经科和进士科,依然存在。
这样便没有侵犯天下读书人的蛋糕。
自然也就不会激起强烈的反对!
在那些苦读四书五经的举子眼中。
这新开的科学之论。
只不过是皇帝陛下一时兴起的小小恩典而已!
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对于那些有科学才华的士子而言。
这就是天大的喜讯!
他们可以通过那些原本不被认可的奇技淫巧,进入朝堂,改变自己原本的命运轨迹!
这些人。
便是顾源所说的科学种子!
他们跟随在顾源这个科学流派的创始人身边。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下。
自然就能够成为科学一派的中坚力量!
紧接着,便可以依靠他们作为触手。
将科学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段,悄然间传遍天下!
只消几十年的时间。
科学就将深入人心。
真正成为与儒学并立的当世显学!
“你的这条建议,咱准了!”
“不过,科举三年一届,时间太长,咱已经有些等不及,想要看到科学的种子在我大明萌发了!”
“上次的科举,满打满算,也才过去不到半年而已!”
“正好能做个由头,就不必等下一次了!”
朱元璋微微转头。
看向一旁的礼部尚书崔亮。
“科举一事,向来都是礼部负责!”
“这一次,也由礼部出面组织!”
“就说咱额外开恩,设立全新科目,面向各府道招收人才!”
“此事,各地官员要当成大事去办,不可敷衍了事,埋没了好苗子!”
礼部尚书崔亮不敢怠慢。
赶忙躬身一礼。
“臣领旨!”
“请陛下放心,这件事情,臣一定办妥!”
安排完了这件事。
朱元璋便起驾回宫。
文武百官也都纷纷散去。
胡惟庸站在顾府门口。
冷冷地看着那块天英侯的牌匾。
眼中有一道怨毒神色一闪而过。
心中的那个疯狂念头。
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强烈!
“顾源!”
“你给本相等着!”
“大计若成,那本相更进一步之后的第一件事。”
“就一定是取你首级祭天!”
(ps:新书启航,求点免费的鲜花和评价票咯,大家都知道新书的数据有多重要,如果喜欢这本书的话,请各位多多支持,只要有鲜花和评价票,小作者天天爆更~~~)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