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家可不讲什么亲情。
为了独揽大权,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牺牲掉。
身为一代雄主,李隆基可从来不会心慈手软。他在上位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神龙之变与唐隆政变。
为了让父亲李旦上位,李隆基先后干掉了伯母韦后,姑姑太平公主。随后又逼父亲李旦退位,自己登基。
完全可以这样说,李隆基的皇位,本就是靠着践踏人伦亲情得来的。
所以他对手中的权力最为看重,不许任何人染指,就连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李隆基也知道安禄山不会束手就擒。
他在派李亨出京后,当即又做了两手准备。
一边征调兵马,前往东都洛阳和相州。一边又派人快马加鞭前往安西都护府,调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回援京师。
李隆基虽然有点老糊涂,但他心里很清楚,唐帝国最精锐的两大军团,一个在安禄山手里,一个则在安西都护府。
想挡住安禄山,还真的需要安西精兵出手。
所以他也把希望寄托在了高仙芝等人的及时回援上。
然而李隆基忘了一件事。
此时安西精兵远在俄罗斯,距大唐本土万里之遥,而安禄山的幽州兵,离洛阳不到千里远。
安禄山的反应也是出奇的快。
他知道李隆基绝对不会放过自己,在光影投幕播出后不到十天,即联合史思明,举起了造反大旗。
并且这一次唐玄宗还弄巧成拙,他只想着让太子李亨去送死,却不知道太子李亨也不是吃素的。
他一路上拖延行进速度。
等他刚到达邺城,得知安禄山已经公然造反,当即改变了自己的前进路线,一路向西,试图逃到安西都护府。
可惜李亨的运气不太好。
他还没逃出河北地界,即被安禄山的叛军抓住了,成为了安史叛军手里最好的棋子。
李亨这个人乃是厚黑大师。
在原来的历史上,他为了请回纥兵帮忙平叛,竟然开出了“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骇人条件。直接把普通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卖给了回纥。
单就这一点来说,李亨的无耻与宋徽宗宋高宗父子有的一拼。
回纥可汗当然舍不得拒绝这样的条件。
收复长安时,回纥兵尚且有所收敛,但在收复河南河北两地时,回纥兵直接纵兵大掠,杀大唐子民比安史叛军还狠。
直接把河朔百姓杀寒了心。
为什么安史之乱平定后,河南河北却成了几个归降叛将的天下。
原因很简单,这两地的百姓对大唐朝廷失望到了极点。他们宁愿拥护这些叛将,也不愿受李亨节制。
这一次,李亨当然也不会杀身成仁。
他被押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军中,与安禄山还有手下的将领进行了一番长谈。
安禄山与手下的军师严庄皆认为李亨这个太子的身份很有利用价值。遂在阵前拥立李亨为新帝,并打出了“清君侧,杀奸相杨国忠“的正义大旗。
愣是把一场叛乱打扮成了父子之间的内斗。
李隆基晚年昏庸不堪,任杨国忠为相,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早已失去了民心。
有了李亨这个正牌的太子作旗帜,安禄山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二个月时间,即全取河南河北地界,直逼洛阳。
安禄山进军之所以如此顺利,是由唐王朝的国策所决定的。
大唐王朝一贯执行的就是强外虚内的政策。
精兵强将皆在边疆,内陆城市多是不堪一击的弱兵。
面对安禄山麾下能征善战的十几万边军精锐,自然是一触即溃。
再加上老年的李隆基私心过重,任命的将领皆是杨国忠提拔上来的草包,而光影投幕中提到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因为都是李亨的嫡系,他根本不用。
所以安禄山这次极为仓促的起兵,反而取得了比原来的历史上更大的战果。
杨国忠见安禄山来势汹汹,赶紧派自己的头号亲信,京兆府尹鲜于仲通率领三万大军,担任洛阳守将。
洛阳乃大唐东都,也天下雄关,若是一个善守的将军镇守此处,绝对可以扼住叛军的攻势。
但鲜于仲通担当洛阳守将的消息一传出去,安禄山一方大喜。朝廷上下则是一片哀叹。
因为鲜于仲通实在是太有名了。
倒不是他特别能打,而是他特别废物。
几年前,他领十万大唐精兵攻打南诏,竟然打成了全军覆没的败仗。十万大唐精兵无一回乡。而鲜于仲通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官升一级。
就因为他是杨国忠的头号亲信。
如今让这厮镇守潼关,基本上和派安禄山的亲信史思明镇守潼关差不多。
果不其然,安禄山大军杀到洛阳城下,用了一个诈败之计,就把鲜于仲通诱出了坚城,然后回军一击,就把鲜于仲通的三万大军杀了个干干净净。
鲜于仲通死于乱军之中。
潼关一下,安禄山的兵锋就直指潼关。
长安城顿时乱了套,一日三惊。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