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开局被贬,我结束安史之乱 > 第五十六章 回归,水泥路

第五十六章 回归,水泥路

    “属下郑和参见殿下!”

    “请起!”

    “谢殿下。”

    李珙打量着眼前的无须男人,他知道这是一个太监,也叫三宝太监。

    但他历史上的成就,就太让人钦佩了。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永乐三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途中于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纵观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海上航行。

    他下西洋的船队,当时行到西洋诸国,被惊为天人,称宝船为海上岛屿,震慑诸国,臣服于大明。

    于是,就形成了依托于朝贡体系的贸易体系。

    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比如闭关锁国等问题,朝贡体系仍然存在,但贸易往来却越来越少了。

    当然,民间与西洋诸国的贸易,从不见少,可是明朝是不收商税的,这些钱都被大户拿走了,国家是一个子也落不到手里。

    朝廷缺钱,于是横征暴敛,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之后,又是张居正改革,出现了一丝中兴气象,可惜人死政消,大明也最终走向没落,几十年后,亡国。

    想起这段历史,李珙也颇为感慨。

    大唐又何尝不是呢?

    皇帝年轻的时候勤于政务,人老了,就沉迷美色和艺术,荒废政务了。

    有人数次上疏安禄山的问题,都被皇帝训斥,甚至贬官流放。

    “这大唐也该换一个天地了!”李珙说道。

    除了郑和和一千个郑家军之外,还有宝船一艘,十艘五十米的帆船,这些都拨给郑和吧。

    “你去这大洋之中贸易,如何?”

    “殿下想要属下如何贸易?”

    “肥皂、玻璃、香水,暂时先卖这几种吧。”

    “这三样东西,都只有殿下独有,必然有价无市,如何定价呢?”

    “既是垄断的买卖,当然越高越好,你觉得如何定价呢?”

    郑和陷入沉思之中,过了一会儿,他说道:

    “海洋贸易,往往涨价五倍,除去路费,有三倍的利润,我们是垄断生意,无人竞争,属下以为,应该十倍价格售卖。”

    十倍?

    李珙皱眉道:“不够!”

    他现在每个工厂只有一百个工人,比如肥皂一天可生产一万块,玻璃就生产更慢了,现在都已经开始招人了。

    不过,目前招的都是人口基地出产的人,不用担心泄露机密的问题。

    这些既需要满足当地百姓的需要,又要销售出去,当然得赚得越多越好。

    他说道:

    “十倍不够,十五倍吧!反正那些大户有的是钱。”

    “殿下英明,既是垄断生意,自然贵些更好。”

    “嗯,这里的一艘宝船,十艘五十米的帆船,全部调给你,即刻准备,尽快出发。”

    “殿下放心,属下去一趟琼州,装满了货物,就会立即出发。”

    “需要海图吗?”

    “无需此物,属下对这西洋,了然于心。”

    “哈哈,那就好!”

    郑和下去准备下西洋的事了,李珙也准备着回去了。

    不过,回去之前,他给戚继光下达了继续消灭海盗的任务。

    这附近的岛屿千千万万,因为海上贸易十分发达,所以海盗也越来越多。

    他现在只清理了从琼州到北海这一片海域的海盗。

    在通往广州的航线要道上,那里的海盗更加密集,因为现在的广州可是一个贸易大城。

    各国商人齐聚于此,繁华无比。

    早晚有一天,他会去广州看看的。他望着广州的方向,暗道。

    不过,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先回去一趟。

    大海之上。

    他坐在郑和的宝船上返程。

    今日顺风,速度很快。

    众人只花了半天时间,就踏在了琼州的陆地上。

    刚刚下船,李珙就朝着工业区走去。

    还没走多远,一条正在修建的水泥路映入眼帘。

    郑和见到这一幕,问道:“殿下,他们在干什么?”

    作为明朝的人,他自然不知道水泥这种东西。

    李珙笑道:“这是水泥路,十分平坦,而且不用担心下雨会泥泞的问题。”

    郑和感慨道:“这路利国利民,应当多修建。”

    “哈哈,那是自然,我打算给琼州都铺上水泥路。”

    “有位伟人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郑和赞叹道:“此为至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