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 第25章 朱元璋:刘先生,太子有新的老师了

第25章 朱元璋:刘先生,太子有新的老师了

    刘基今日起了个大早。

    自从朱元璋指定他去当太子的老师,他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有哪里教得不好,辜负皇帝对自己的信任。

    太子是国本,因此,对他的教育,是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的,所以刘基每日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收拾完之后,刘基肃衣冠,正准备前往学堂,开始新一天的授学。

    然而,他一出门的刹那,就愣住了。

    门口,不知何时站了一个太监。

    “刘先生,陛下有请!”太监躬身作揖。

    刘基一愣,而后点了点头,跟着太监前往勤政殿,不多时就见到了正在处理政务的朱元璋。

    “见过陛下!”刘基拱手作揖。

    “刘先生,你来啦!”朱元璋笑了笑,招手让他坐下。等刘基落座后,朱元璋给大太监使了个眼色,对方顿时会意,转身退了下去。

    朱元璋沉吟了一下,问道:

    “刘先生,近来身体可好?”

    刘基一愣,惶恐道:

    “多谢陛下关心,臣一切都好。”

    朱元璋笑了笑,道:

    “先生教导太子多年,功不可没,朕以往都没有来得及好好感谢先生。”

    “陛下,臣惶恐!”刘基急忙起身,一脸诚惶诚恐:“教导太子,是臣的本分,亦是臣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万不敢让陛下言谢。”

    “哈哈哈,刘先生不必客气,抛去君臣之别,咱作为一个父亲,也要为自家儿子,好好感谢一下他的老师。”

    朱元璋说了一句,然后认真道:

    “别的不说,就凭你把太子教导得如此优秀,不仅饱读诗书,且宽仁待人,隐有明君之相,朕无论如何都应该好好谢谢你。”

    刘基眼眶顿时一热,能得到陛下如此认同,也不枉他尽心尽力教导太子了。

    “臣,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臣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全部教给太子。”刘基深深鞠躬,神色满是认真。

    “额……”朱元璋一愣,随即哈哈道:

    “是这样的,刘先生,咱有件事想跟你说,太子今后就不在学堂上学了。”

    “啊?”刘基一愣,下意识道:

    “那在何处上学?”

    “观星楼!”朱元璋道。

    “观星楼?”刘基脱口而出道:

    “陛下的意思是……老臣以后要去观星楼教导太子吗?”

    朱元璋:“……”

    不是,这老头脑袋这么这么直……朱元璋心里无语,微微沉吟了一会儿,说道:

    “刘先生,观星楼有新的老师教导太子,以后你老就不用再劳神费力,可安心颐养天年。”

    刘基面色一僵。

    场面沉寂了好一会儿。

    “陛下,臣该死!”刘基跪在地上,脸色更是苍白如纸:“陛下,臣若是有哪里做得不好,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立马头疼,这老儒生又误会自己的意思,咱没说你做的不好啊。

    咱只是想告诉你,以后你不用再教导太子了,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

    朱元璋心里无语至极,叹息道:

    “刘先生,你没有做得不好,只是太子……有另外的老师了。”

    朱元璋原本不想说的。

    刘伯温作为当世大儒,精通孔孟之学,学问高深。

    大明立国之后,想要拜刘伯温为师,成为他的座下门生的人,不知凡几。

    但是,刘伯温对于那些人的拜师请求,一一婉拒,只为尽心尽力地,教导太子。

    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对太子的付出。

    否则,以他从不在乎臣子脸面的霸道风格,哪还有耐心和刘伯温拐着弯儿哔哔。

    还不是念着他教导太子的恩情嘛……

    可谁知,这老儒生这么难说通,朱元璋干脆直接说明原因,省得麻烦。

    刘基神色僵硬,愣愣道:

    “陛下,您是说……有人代替我,去教导太子了?”

    “嗯!”朱元璋点点头,道:

    “朕叫你来,就是跟你说一下,以后你就不用再对太子劳心费神,可以专心做学问了。”

    刘基沉默了。

    半晌,他突然抬起头,问道:

    “敢问陛下,代替臣教导太子的那位大儒是何人?”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刘基脸上带着不服。

    朱元璋更加头疼。

    又来了,这老小子,怎么这么难缠。

    想了想,朱元璋直接道:

    “他是大明的国师。”

    刘伯温深深皱眉,有几分不解。

    国师?

    大明什么时候有国师了?

    刘伯温与徐达、常遇春这些将领不同,他不是一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

    刘伯温是元朝的官员,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当时叫应天),并委任为谋臣的。

    所以,刘伯温对朱元璋登基之前的事迹,知之甚少,更别说那位神秘的高人。

    他完全没有听说过。

    不过这并不妨碍激起他的好胜之心。

    老夫都没能当上国师,谁又何德何能,敢当这个国师?还敢抢去自己的太子恩师之位。

    简直岂有此理。

    老夫倒要看看,到底是何方大儒。

    刘伯温心里想着,面上不动声色。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