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天天状告,让朱元璋罪己诏 > 第四章 奉天殿做公堂

第四章 奉天殿做公堂

    “照你这么说,皇子犯罪,都是咱的错?”

    朱元璋很快便平静下来,黑脸看着李长卿。

    “其他皇子暂且不说,至少二皇子是。”李长卿道。

    “为何他不一样?你倒是说说看。”

    “二皇子能有今天这个德行,很多人都知道,陛下能不知道?他第一次目无王法,陛下没有惩治,第二次又宽容了,第三次虽然惩戒,但太子一求情,陛下立刻心软。

    “长此以往,在他眼里便没有了王法。

    “王子犯法理应与民同罪,若不能以身作则,皇权在百姓眼里就只剩下权威,没有一点公信力。”

    说完,李长卿看了一眼朱元璋。

    这事他还是有把握的,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亲自编撰了一本《御制纪非录》,上面详细记载了所有皇子的不法行为。

    他看过,也都记得。其中二皇子朱樉是最多的,简直罪恶累累。

    虽然现在是洪武八年,但朱樉王八蛋的本质已经暴露不少了。

    他要一一拿出来跟朱元璋对峙。

    然而朱元璋却沉默了,脸上挂着一层寒霜。

    李长卿正要开口加一把火,就在此时,胡惟庸站了出来。

    “李长卿,你简直一派胡言,陛下乃千古名君,秦王乃诸王表率,岂容你污蔑?你方才所说秦王三次违法,可有实证?若是没有,那你便是有辱圣听,血口喷人。”

    李长卿看着胡惟庸如此激动,心中好笑,越是表面上慷慨激昂维护皇权的,背地里越是觊觎皇权,想取而代之。

    “洪武元年,秦王在七桥瓮狩猎,野猪跳出围栏,闯进农家,秦王穷追不舍,慌乱中射瞎一农夫眼睛,陛下有惩罚他吗?

    “洪武二年,年仅十四的秦王便干起了强抢民女的勾当。

    “洪武三年,秦王将四名家奴鞭挞至死,陛下叫来问话,罚俸幽囚,太子求情,第二日便给放了,这些都是假的吗?

    “农夫、民女、家奴,这些人是不是大明百姓?《大明律》对他们没有一点保护,到底是他们不配做大明百姓,还是《大明律》就是个摆设?”

    李长卿一脸淡定,一字一句说的清清楚楚,有理有据。

    胡惟庸顿时哑口无言。

    秦王射瞎农夫的事,仅有他们少数人知道。

    他不明白一个小小的讼师,为何会清楚皇家的密辛。

    他忽然觉得事情也许并不简单,这李长卿背后如果没有人撑腰,胆敢如此放肆?

    “胡丞相的意思是,你有实证吗?还是仅仅只是风闻?”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问道。

    李长卿摇了摇头。

    “你笑什么?”朱元璋不悦的道。

    李长卿道:“我没想到,事到临头陛下非但不愿承认,还要继续包庇,看来《大明律》对皇子真是半点约束都没有。草民身为讼师,深感悲哀。

    “倒不如昭告天下,皇子可以随便草菅人命,老百姓见了皇子都滚远点,免得惹了这些高贵皇子不高兴。”

    “你少跟咱阴阳怪气,咱有说皇子不受《大明律》约束吗?”朱元璋略显尴尬的道。

    他尴尬是因为他知道,在场的很多大臣也都知道,二皇子秦王确实干了不少荒唐事而没有按照《大明律》被惩罚。

    “那就请皇上把秦王召来,草民有话问他。”

    民对公,在他那个时代倒还不算太难,起码有可行的余地,但封建社会,尤其朱元璋这种对皇权极为贪慕的人,就会变得非常难。

    皇权治世,有时候无比荒唐。

    朱元璋这一群儿子,罪行累累,也没见他按照《大明律》处置过谁。

    大不了就是召回应天府关一段时间禁闭,不痛不痒的就给放了。

    想要让朱元璋认错,下罪己诏,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这一场官司一定要把秦王打得体无完肤,让朱元璋无可维护。

    朱元璋道:“咱不光给你把秦王叫来,连应天府衙门也一并给你搬过来,像模像样给你弄一个公堂。

    “你且让咱,也让文武百官看看,一个讼师是怎么打官司的。”

    李长卿没想到朱元璋出了这么个主意。

    这也太狗了,不敢当面对质,让应天府知府来当挡箭牌?

    让知府来当法官,他和文武百官当公证人。不敢跟他对薄公堂?还是觉得被一个平明百姓状告有失体面?

    无形中还是把皇权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宣秦王,召应天府知府方牧之。”

    朱元璋说罢,让刘会给他添了一壶茶。

    李长卿一看这架势,很像开庭审理时的中场休息,于是走了出去透口气。

    他这随意一转身。

    让殿中臣僚为之一惊。

    皇上还坐在龙椅上,他就这么大摇大摆走了?

    朱元璋无奈一笑。

    罢了,此人不做官,不懂朝堂规矩,不跟他一般计较。

    李长卿把李瓶儿也叫了出去。

    就在殿外的丹墀上,嘱咐道:“皇上这是打算用你的事来做示范呢。你别担心,待会秦王来了,你不想开口就什么都不用说,一切交给我就行了。”

    “李讼师,瓶儿不知说什么好,来到这奉天殿,看着文武百官,看着高高在上的皇上,我忽然觉得这一切都遥不可及。”

    李瓶儿一脸担忧。

    “别多想,我一定给你讨回公道,今天不行就明天,皇上不惩治秦王,不下罪己诏,我就告到死。”

    李长卿拍了拍她瘦弱的肩膀。

    李瓶儿感动的热泪盈眶,就要跪谢。

    李长卿一把将她拉住,心里也是很复杂。

    他为她讨公道本来就是出于职业良心,但现在不光她自己的事。

    他清楚意识到这事难度不小。谁都知道自古君王不认错。

    纵观历史上那些罪己诏,都是避重就轻,要么是连年战事,征税太狠,要么是治理天灾不力,造成大量死亡。

    看看那些罪己诏的内容就明白了,所谓君王下罪己诏不过是为了讨好老百姓,通篇下来,大部分都是在自夸功绩,偶尔来一句愧对百姓。

    如果他只是要一个罪己诏,诚不诚心那倒无所谓,有了罪己诏就有千万银子。

    但为了青史留名,就不能这么潦草。

    要么像白起、霍去病征战天下。

    要么像诸葛亮、岳飞、于谦那样挽狂澜于既倒。

    要么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房谋杜断、良相典范。

    要么像狄仁杰、包拯、海瑞那样清廉刚正、为民请命。

    要么,就在朝堂上针砭时弊,痛骂朱元璋诸多不作为。

    他不知道这样能不能青史留名,只能试试了。

    把老百姓那些敢怒不敢言的问题,拿出来晒一晒。

    因为说白了青史留名就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让老百姓提起来竖个拇指。

    而不是朱元璋赐个官就能达成的。

    让他做官,给大明出谋划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时间长了倒是也能青史留名。

    毕竟他知道哪里有土豆红薯的种子,也知道怎么改革大明的经济状况,更可以把大明落后的火铳改成三眼神铳,如果武库司那帮工匠给力的话,燧发枪也不是不可能。

    然后让东倭陆沉,斩尽杀绝,让北元不敢骑马,老老实实在家挤羊奶。

    问题是那得多久,那得多累。

    大明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还是回去当个富豪比较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