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天天状告,让朱元璋罪己诏 > 第二十九章 扬帆起航,驶向太平洋

第二十九章 扬帆起航,驶向太平洋

    但是擅自出宫是要担责任的,他还是不想让他们去。

    朱棡道:“殿下不让我们去,我们就告诉父皇。”

    朱标无奈,看向李长卿:“李御史,他们可以去吗?”

    “当然可以,诸位藩王肯为百姓做好事,也是大明的造化。”

    李长卿淡淡一笑。

    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

    倘若诱拐朱标出海,相当于给自己订了一副棺材板,那么带上一群皇子出海,等于是板上钉钉了。

    趁着朱标筹备期间。

    李长卿又去了两趟镇江。

    他要把镇江外面的灾民安顿好。

    不说提供什么好条件,起码粥棚一定要到位,至少让每人一天能喝上一碗热饭。

    这会花去他几十万两白银,但是为了青史留名,不出血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他最初的百亿富豪梦,等到回去的时候差不多也就剩几千万了。

    这次赈济灾民,他极为震撼,那场面就跟一九四二似的。

    在他们面前,自己能带回去多少财富显得一点也不重要。

    忙完镇江的事,回来正好中午。

    桃花巷自己的家,和以前的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相比,现在已经变得门庭若市。

    六部官员没事就来请他出去玩。

    而且来的都是大官。

    他一到巷口就看到一顶四人抬的轿子。

    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三品官以上能坐轿,四品及以下只能骑马。

    后来改为三品以上做四人轿,三品以下两人抬的小轿。

    所以那里面至少是个三品大官。

    轿帘掀开,钱唐笑眯眯的走了出来。

    “李御史忙甚去了?本官等你半天了。”钱唐笑道。

    “钱尚书为何等我?”

    “伊人居新来了一个叫柳如是的名妓,都说是人间绝色,并且弹得一手天上人间的乐曲,我们去听听?”

    “钱尚书真是雅兴,下官还有事要做。”

    李长卿现在听到柳如是就头疼,他本该选郑和的,跨海远洋这事毕竟他经验丰富。

    这一趟远航实在难料吉凶,连他都不知道结局。

    他相信以朱标的身份能找到大明最好的舵手,但是水平再好,也仅仅是跟随朝廷船队去过爪哇一带。

    远远不如一个有过远航经验的人。

    真的到了太平洋那种无尽汪洋,很容易面对一些让人措手不及的情况。

    要搁平时他就去了,现在怀揣几十万两白银,还没好好感受一下大明的风花雪月。

    可惜心乱如麻,没那心思。

    和钱唐道别,李长卿一个人关在书房里,反复研究去南美洲的路线,重点在秘鲁和智利之间,没有现代设备,只能靠指南针判断大致的维度。

    所以选择哪一条航线就变得至关重要。

    次日凌晨。

    在栖霞寺渡口,李长卿和朱标以及一众皇子登上了大船。

    朱标的身份找来的船自然不会让人失望,比不上郑和那种长150米宽68米的宝船,但也不遑多让,这艘船长百米,宽40米,在如今的海上也是巨无霸的存在。

    “扬帆!出发!”

    作为领航人,李长卿站在甲板,意气风发的喊道。

    清晨的薄雾里,这艘大船沿着长江往东驶去。

    李长卿百感交集,说起来这里也算阵容强大了。

    有太子朱标,有未来的皇帝朱棣,有十年后北境边关的大藩王朱棡,也有大才子朱橚。

    可以说除了被关在大理寺的朱樉,朱元璋所有的大儿子们都在这艘船上。

    皇宫里只剩下几个不懂事的小皇子。

    不光他激动,朱标和朱棣他们也很兴奋,趴在甲板上对两岸风景指指点点,说个不停。

    他们极少有机会出城,更别说乘船下海,都是人生第一次。

    李长卿轻轻叹了口气,除去长江这一段,在他们心里,这次旅行只有八百里,几天就能把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新农种带回来,让大明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但殊不知此去茫茫无归期,一来一去将近四万公里实在够呛。

    一向不信鬼神的他,也忍不住对上天拜了拜,祈求平安。

    不光自己平安,也务必把朱标和这群皇子平安带回来。

    他们是大明的未来,如果出现什么意外,那历史就要从此改写,不是闹着玩的。

    也就两天不到,船正式驶入东海。

    李长卿用自己仅有的航海知识,指示船长,正东偏南两度方向,径直走就是了。

    等到过了东倭南部的十岛村海岛,再接着偏南一度行驶,途径北马里亚纳群岛,进入真正的太平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