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还没发话,孙炎的头就狠狠的低了下去。
这个刘伯温,真是不要命了不成。
朱元璋是谁,刘伯温一发话,他就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
咱让刘伯温来看看咱是不是明君,标儿能不能做他的学生。
他来了又不肯坐下,这就是向咱表明了他的态度,他来看了咱朱元璋。
他觉得咱朱元璋称不上能让他刘伯温辅佐的明主。
他现在提出见见世子朱标,就是想看看世子朱标够不够资格当他的学生。
朱元璋强忍怒气。
“孙炎!”
“微在!”
孙炎对着朱元璋一鞠躬。
“带刘先生去世子府,见一见世子!”
“是!”
孙炎急忙带着刘伯温向外走去。
他可是听的出来,朱元璋已经快要发飙了。
再不快点跑,自己可就要遭殃了啊!
刘伯温走后,朱元璋把桌子上的茶杯摔了个粉碎。
“好你个刘伯温!”
世子府内,朱标正和宋濂三人在自己的“实验室”,证明着“气”的存在。
“世子,孙炎大人带着青田的刘先生来了。”
如意推开门,对着朱元璋恭敬的通报。
“嗯?快请刘先生进来!”
如意把刘伯温带进屋内后,就退出屋子,关上了门。
“学生朱标,见过刘先生。”
朱标对着刘伯温恭敬的行了一个学生礼。
随着朱标抬头,刘伯温脑海里第一个感觉就是。
“世上竟能有如此人物?”
紧接着脑海里又冒出来一句。
“这真是他朱元璋的儿子?”
在刘伯温原本的想象中,朱标再聪慧,也就相当于自己儿子刘琏七八岁时候的样子吧。
毕竟,刘伯温的儿子刘琏天资聪颖,一直也是远近闻名的神童,长得也相当不错。
七八岁的刘琏,长得也绝对是眉清目秀,温文尔雅,行动得体。
然而,现在的朱标呢?
眉如墨画,目似点漆,面如银月,唇若涂朱,穿一身月白色长袍,可以在五官中隐隐找到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影子,只是似乎五官都被无限美化了,英俊得简直不似凡尘中人!
尤其是那一身气质,刘伯温真的无法形容,如果非要说。
那就是:天人之姿,人中龙凤。
刘伯温都在隐隐怀疑,莫非朱元璋宣传的世子朱标出生时九龙环绕不是为了给自己造势而胡乱吹嘘的,而是确有其事?
儒家都讲究天人感应。
朱标这一身不入凡尘的气质,刘伯温对朱标的好感瞬间拔高来了不少。
刘伯温上前,扶起朱标,恭恭敬敬向朱标行了一礼。
“在下刘伯温,当不得世子如此大礼啊。”
“伯温敢问世子,世子气分阴阳乎?可有善恶之别?”
儒学发展到现在,关于世界本源,主要有两个说法。
一个是“天理说”:先有“天理”(世界最根本的运行道理),才有了世间万物。世间万物中,都蕴含着“天理”。那么,人类如何认识“天理”呢?格物致知啊!对着事物冥思苦想,以求“天人感应”,明白事物中蕴含着的天理。
这个学说表面上看起来没毛病。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千百年来,谁格物致知,革出天理来了?
另外一个学说,就是“元气”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比如,好人就是禀‘阳气’而生,恶人就是禀“邪气”而生。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是“气”运行不平的结果。甚至于,人遇到“阳气”,就会得福。遇到“阴气”“邪气”就会遭祸。
这个学说也有个致命的问题:你把“气”说得那么邪乎,既能产生风雨雷电,又能让人得福遭祸,那“气”到底在哪呢?谁看见了?谁摸着了?这“气”真有那么大的力量?
所以,这两个学说谁也说服不了谁,并行于世。
而刘伯温向朱标发问的正是,他学术的重要观点之一,对气进行细分,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正邪善恶之气,对世间万物构成不同的影响。
在他看来,朱标是宋濂的学生,宋濂是两个说法都支持的。
那么朱标不可能听不懂自己的意思。
如果朱标真的不懂,那自己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当然,刘伯温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也没指望着朱标能给他解决。他研究了那么多年都还没确定,朱标一个七岁小儿能有什么办法?
他只是在考验朱标有没有资格做他的学生罢了。
听到刘伯温的问题,宋濂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最后还是宋濂代表他们上前。
“刘伯温,你是知道世子今天要带着我们做气的证明试验才特意来的吗?”
也不怪宋濂三人会这么想,自己刚和世子进了实验室,他刘伯温就来了。
这也未免太巧了吧。
宋濂和刘伯温,二人年纪相仿,又都是浙江东部的大儒,当然是非常熟悉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感情相当不错。
宋濂说完,刘伯温才看到了一旁的宋濂等人,没办法,他所有的目光都被朱标吸引了。
四人相互见礼后,刘伯温才对着宋濂回答。
“在下只是恰巧赶上了今天到世子府拜访,不知世子和几位要做什么证明?”
“我等今日聚集在此,正是要证明我等和世子发现的元气论。”
“世间充满元气,就连我等平日呼吸的也是元气,元气,不过是遵天理而生的物事而已,无善无恶,不分正邪。”
“那敢问世子。”
刘伯温当然不可能相信这个完全推翻了自己的观点的看法,他毫不客气的对着朱标发问。
“气无正邪,那为何有人生性为善,有人生性为恶?”
“学生认为,教育使然罢了。父母仁善,环境淳朴乐观,则孩子仁善,父母穷凶极恶,环境民风彪悍,孩子也会成为恶人,因此才有孟母三迁。”
朱标用“教育论”来反驳回答了刘伯温问题。
刘伯温还是不服气。
“那在下再敢问世子,人为何有旦夕祸福?难道也与元气无关?”
“当然无关。正所谓,道者道,非常道。人生无常,有着旦夕祸福,乃是天理,与什么善恶之气完全无关!”
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人为什么有旦夕祸福,当然是因为人生无常了啊
“看来,世子之学问,自成一家啊!”
刘伯温听完朱标的话,倒也承认朱标确实担得起宋濂说的“孔孟在世”。毕竟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自成一家,确实是厉害。
但是朱标的回答与刘伯温所学大有不同之处,刘伯温仍旧有些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