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鱼:“钱我先垫上,救人要紧,快点。”
二助小杜犹豫了几秒,最终点点头,和护士一起推着陈平去CT室。
不多时,检查结果出来了,和于奥,余小鱼二人判断的一样,硬膜外血肿,病人已经神志不清,情况很严重。
更糟糕的是,病人家属还没来!
小杜坚持道:“不签字不能手术。”
“建立静脉通道,准备手术,病人家属来了交待补签名。”于奥和余小鱼异口同声道,两人看过CT片,知道不能再等。
要都怕担责任,那病人家属要是一直不来呢,眼睁睁看人死吗?
不仅仅是余小鱼这边,陈明那边的伤患同样没有家属过来签字。
两边的三名医生,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先救人!
手术室中。
余小鱼在看CT,护士帮病人把头发剃干净,开颅手术有头发会严重影响作业。
脑部手术外科的别名可以叫神经外科或者颅脑外科,都是同样的意思。
主要诊治的疾病是颅脑肿瘤、脑出血,或者比较复杂的脑血管病。
单纯的依靠内科药物无法完全治愈的情况下,则要去脑外科、神经外科进行就诊。
于奥也暗自庆幸,幸好自己获得了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
于奥对麻醉师道:“300ml溶液,加0.25%普鲁卡因和0.1%肾上腺素,选用细针头。”
麻醉师点头开始准备,于奥在画切口线。
这时小杜走过来问道:“于医生,你连麻醉都懂啊,刚才那是什么操作?
于奥手下不停,嘴上回道:“麻醉止血法,开颅手术前必须进行,沿切口皮下注射形成皮丘,再想切口线上皮下注射,跟着骨膜下注射、腱膜下注射,每次注射约5ml,最后改用粗针头沿腱膜下向预定的皮肤一腱膜瓣中心与蒂部前进,总量就是200到300ml,切开时出血量就会很少。”
小杜慌忙的记,旁边传来余小鱼的喝问:“听懂了吗?
“呃,懂,懂一点。”小杜羞愧的回道。
他也是主治医师,可是和于奥这个实习医生比起来,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
余小鱼不理他,而是正告道:“我先说一句,病人是硬膜外血肿,但是有心脏病,阿斯综合症,这场手术我和于奥双主刀,
小杜、小方你们两个切记跟上节奏。”
“手术时间?”
“16点18分。”
“好,手术开始,于奥你来开颅。”
于奥点点头,站上手术台:“线锯手摇颅骨钻,线锯导引器!”
条件不够,用不了键穴开颅术,所以,于奥只能用幕下开颅术。
开颅必须手稳,沿着画线准确切开,人的脑袋相当脆弱,不容许出误差。
每切开三分之一,于奥都会提示:“皮夹钳。”
余小鱼速度快,迅速钳夹切口边缘,并进行止血,站在一旁的小杜亲眼看到,出血量果然如同于奥说的那样,少了许多。
切开完毕后,就是余小鱼上场取出淤血。
手术进行中,突然一道血柱飚射出来,淋了余小鱼一身。
小杜惊叫道:“伤到大动脉了。”
小方也一下慌了神。
“怎么办啊?”
小杜不确定的道:“吸?”
手术中出现任何状况,一助二助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应对方案。
想错了不要紧,因为说出来,等术后或者过程中,会得到主刀医生的解答。
这就是助理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于奥不是有系统的话,他现在肯定也是在这一步。
“等等,不是大动脉。”于奥阻止并解释道:“矢状窦破裂,裂口比较大,位于矢状窦前1/3处,直接吸会很危险,咬骨钳。”
余小鱼佩服道:“厉害,一眼就能看穿。”
听到余小鱼都这么说,小杜知道自己判断错误了,不敢怠慢,连忙将器械递给于奥。
有世界级神经外科手术经验加持,于奥对于一场颅内手术下来,要运用到多少止血法都了如指掌。
而副教授级别的余小鱼,一听于奥要的器械,就知道他预判的应对方案是什么了。
结扎止血,不过这个方案,后续还有一步,余小鱼没有提出来,她想看看,于奥是不是知道。
于奥看了看小杜,说道:“记好,左手压迫住出血部位,跟着右手快速用咬骨钳扩大静脉窦两边的骨窗,直径约5-6cm,于静脉窦中线两旁各距中线约1.5cm处的静脉窦硬脑膜上...来,你用脑膜剪刀平行矢状线切开硬脑膜。”
小杜给于奥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连忙上手,按照于奥的说法操作。
“再用大弯针粗线缝合硬脑膜切口,一定贯穿静脉窦基底缝合在大脑镰上.….”见小杜能上手,于奥便放开在一旁做指导。
一些小问题,主刀是要敢于放手才行的,不然碰上真正的大手术,身旁的助手完全两眼一摸瞎,只能靠主刀支撑。
小杜很兴奋,早就听说于奥的缝合术很牛掰了,没想到有机会得到他亲自指导。
于奥:“双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