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寻宝奇遇记 > 第72章 安史之乱

第72章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就是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起的一次战争。

    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安史之乱是持续长达八年的叛乱。

    导致大唐丧失近70的人口,最终使大唐王朝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过失是治国者之失。

    唐玄宗的昏庸和虚荣心导致了安禄山等人的崛起。

    安禄山通过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的手段。

    最终掌握了唐朝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并发动了安史之乱。

    大唐失去了北方领土,郭子仪等英雄的出现挽救了大唐的局势。

    最终安史之乱被平息,这场叛乱使大唐王朝走向衰落,无法挽回。

    起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上台,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

    他工行贿赂,妒贤嫉能,骄奢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尤其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

    后来,李林甫去世,安禄山的机会来了。

    杨国忠为了打压受宠的安禄山,他经常在李隆基面前上奏。

    指责安禄山图谋不轨,可这也让安禄山有了可乘之机。

    755年,安禄山联合好友史思明一起以讨阀杨国忠为名起兵,从范阳直奔洛阳,至此安史之乱爆发。

    曾经英明神武的李隆基,享受数十年的奢靡与安逸后。

    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和决断,直到叛军兵临城下才恍然大悟。

    安禄山很快就攻入洛阳,大唐北方的领土丢失近一大半。

    而此时为大唐国运延续国祚150年的英雄出现了。

    他就是郭子仪,他率领大军在河北进行顽强搏杀。

    打的史思明无处可逃。就连安禄山的主力部队也被拦在了潼关天险。

    彼得安禄山有了撤退的念头。

    见大唐日渐大好起来,杨国忠又出来作妖了。

    他不能任由武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怂恿李隆基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名大将。

    以后又不断的蛊惑李隆基,说镇守潼关的哥舒翰有谋反之心。

    无奈之间,哥舒翰被逼无奈出关迎战。

    结果这一战20万的唐军损失惨重,最后逃回潼关的只有8千余人。

    潼关失守后,安禄山趁机一路直攻长安。

    李隆基得知此消息后, 举着御驾亲征的名头,带着杨贵妃和三千禁军一路逃出长安。

    可逃到马嵬坡时,李隆基只顾自己的温饱享乐。

    把禁军的生死完全不放在眼里,最终在禁军首领陈玄礼的授意下,3000禁军发起兵变。

    陈玄礼此人,自多年前便已悄然在心底对杨国忠埋下了深深的恨意。

    而太子呢,他本就对李隆基身边的这些人满心不满,觉得他们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自己的前路,让他难以畅快地施展抱负。

    如今,为了彻底摆脱这潜在的威胁,太子心中那坚定的念头愈发强烈起来。

    他深知,只要李隆基身边还有人存在,自己的地位就始终岌岌可危。

    所以,在他看来,必须要将李隆基身边的人一一清除,而杨玉环,这个在李隆基身旁备受宠爱的贵妃,便成了他的目标。

    首先他们斩杀了杨国忠,最终又包围了李隆基的住处。

    将士们将矛头对准了杨玉环,寺庙旁聚满了大批的将士,杨氏一族的人全部被除掉,只剩玉环一人。

    如果事后她在皇帝耳边说些坏话,那么这些造反的将士就危险了。

    为了以绝后患杨玉环今天必须要死。

    高力士大声喝斥道:“你们退下。”

    将士们心意已决,步步紧逼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

    高力士对他们破口大骂道:“难不成想要造反吗?”

    突然人群中闪开一条道路,细看是陈玄礼大将军。

    陈玄礼疾步走到高力士面前。

    高力士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陈玄礼回:“宰相杨国忠已被将士们当场斩杀,李玄礼代将士们向皇上请罪。”

    随即陈玄礼行了一躬。

    正说着话,寺庙的门打开了。

    李隆基早已听到士兵们大声喧哗,猜测将士们一定是因为长安沦陷导致家人落难,而心生怨恨将矛头对向自己。

    事已至此,身为大唐天子要敢于担当,李隆基鼓起勇气走出来,就算今天死在了马嵬坡也认了。

    李隆基看着士兵怒斥道:“退下。”

    将士们听到皇帝发怒不由吓得瑟瑟发抖纷纷后退。

    李隆基又说:“各军归队,各军归队。”

    李隆基说了好几遍,可将士们纹丝不动,皇帝的命令竟然不好使了,李隆基一脸茫然。

    高力士慌忙上前化解尴尬,说:“六军将士正等待圣主的嘉奖。”

    李隆基说:“斩杀宰相?”心想,斩了宰相杨国忠要何嘉奖。

    高力士说:“陛下。”欲言又止。

    李隆基对将士擅自宰杀杨国忠感到愤怒,可是眼下军中哗变,如果处理不到,便会激起众怒。

    李隆基也只能乖乖妥协,此时的李隆基悲切的微微闭上了双目,无奈的说:“与朕意相和,保国护家无罪有功。”

    李隆基被迫赦免了竟是兵变的过错。

    可是大军还是不肯退去,高力士质问陈玄礼:“究竟想怎么样?”

    陈玄礼面沉似水,跪地一拜,沉声道:“陛下,六军将士已为陛下斩杀杨国忠,然贵妃娘娘仍伴于圣主之侧,将士们实难安心西巡护驾。恳请陛下赐贵妃娘娘一死。”

    李隆基闻言,脸色剧变:“什么?”

    李隆基满脸的难以置信,仿佛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那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眸,此刻却布满了迷茫与痛苦。

    他呆呆地站在原地,脑海中如同一团乱麻,不断地回想着刚刚听到的话语,心中满是苦涩与无奈。

    一旁偷偷倾听着这一切的玉环,只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般。

    她的双手如同被寒风吹过般不停地颤抖着,那平日里娇艳欲滴的面庞此刻变得煞白。

    眼中闪烁着惊恐的光芒,仿佛下一刻就要昏厥过去。

    她拼命地想要让自己冷静下来。

    可那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冲击让她完全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能怔怔地看着前方。

    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竟然是真实的,整个人陷入了深深的不知所措之中。

    杨玉环,这位令李隆基视若珍宝的女子,如今却面临着生死的抉择。

    作为李隆基的掌上明珠,李隆基对杨玉环有着无尽的宠爱与怜惜,要处死她,李隆基的内心该有多么的痛苦和挣扎啊。

    然而,眼下那数万大军突然哗变,局势瞬间失控。

    他这个皇帝也显得如此的束手无策,仿佛一下子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一时间竟没了任何的主意,只能任由事态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

    李隆基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他缓缓地开口说道:“此事,朕当自处。”

    这句话仿佛带着千钧重负,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他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然后转过身,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离去。

    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