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抗战:什么独立团,德械兵团啊! > 第35章 李志的软肋

第35章 李志的软肋

    不光是国军士兵,就算是独立营,也开始出现阵亡情况,这让李志看的十分肉疼。

    但现在绝不是撤下来的时候,不然之前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果然,炮击将将结束,擅于步炮协同作战的日军步兵已经冲到了阵地前面。

    阵地上的龙国军队立马露头开始还击。

    但这波日军部队只是试探性进攻,在被打了一波之后,立马就退了下去。

    随后,又是一轮更加猛烈的炮击开始。

    同时,日军趁机派出陆地攻击机飞到南怀化高地的上空。

    现在,没有了那么多防空机枪和机关炮,这些轰炸机也得以大展身手了。

    一颗颗航弹被投掷下来,给原本就密集的火力又添了一把火。

    李志算是看出来了,对方这是不惜成本,主打一个玩命轰炸。

    李志现在倒是能买炮,但炮兵这个东西可是个技术活,用老李的话说那就是“知识分子”。

    就算是李志买出最先进的大炮,没人用也是白搭。

    李志回到龙国之后,第一次吃瘪了。

    就在李志考虑着是不是先将部队撤下来的时候,远处传来了喊声。

    “李营长!卫长官派炮兵部队来增援咱们了!”

    李志向后望去,就见远处一阵人影绰绰,果然是炮兵部队到位了。

    李志松了口气,现在终于不至于一直挨炸了。

    可他的笑容刚挂在脸上,人就傻了。

    “不是,这些炮兵是认真的吗?本来就不多,还这样打?”

    说来心酸,如果说在轻武器方面龙国军队靠着部分德械和中正式还能与鬼子陆军交手的话。

    那在重火力方面,双方可谓是天壤之别。

    日军一个甲种师团一般都有一个炮兵联队。

    一个炮兵联队装备野战炮、榴弹炮,总计 48 门。

    另外,每个步兵联队有一个炮兵大队,装备 12 门步兵炮,4 个步兵联队共 48 门。

    所以一个甲种师团大中型口径火炮有 96 门。此外,每个步兵中队还装备 2 门迫击炮,整个师团还有144具掷弹筒。

    相比之下,龙国军队的重武器就显得非常寒酸了。

    就拿当时装备最好的德械师来说。

    一个德械师直属有一个师属炮兵营。

    该炮兵营有12门75毫米山炮,配备一个4门制37毫米战防炮连,

    另外,每个团设有1个迫击炮连,辖有6门82毫米迫击炮。

    有的部队还会装备有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德械师尚且如此,龙国的普通军队火炮的装备就更少了。

    通常情况下,一个普通军会有一个直属的炮兵团或炮兵营。

    如果是炮兵团,能够装备十几门到二十几门75毫米左右的山炮或野炮。

    如果是炮兵营,大概有几门到十几门山炮。

    部分中央军的军级单位能装备有12门左右的沪造75毫米山炮(仿克虏伯)。

    这种炮有效射程不过4公里,但灵活轻便,骡马可以轻松驮运。

    迫击炮这种小炮倒是比较多装备,每个步兵团一般会设有迫击炮连,装备6 - 8门82毫米迫击炮,用于近距离的火力支援和攻坚作战。

    至于战防炮、高射炮、榴弹炮这种高级货。

    不好意思,只有老常的嫡系军队才有装备。

    可以说,日军一个师团的火炮装备数量,顶得上好几个德械师了。

    至于普通的军级单位,顶得就更多了。

    如此巨大的装备差距,导致第九军在开战之初,炮兵就被轻易敲掉了。

    以至于现在,也只有挨炸的份儿。

    当然,对于深知实力差距的李志来说,这一点并不足以让他大惊失色。

    真正让他无奈的是,双方的炮兵战术差异。

    李志就看到,来支援的炮兵所使用的战术基本就是一战战术。

    虽然李志心里也有思想准备,但看到国军的炮兵阵地布置在视野开阔地带或者高坡上的时候,就没在指望他们了。

    这样摆放,不成让自己了妥妥的显眼包了吗?

    加上通讯器材和炮兵观瞄器材的缺乏,这导致这个炮兵阵地的第一轮准备时间就变得很长。

    而在现在这个没有制空权的时候,这种战术就显得更加危险了。

    果然,在国军炮兵还没有开火的时候,日军飞机就已经发现了他们,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家炮兵部队。

    相比于国军炮兵的老旧战术,日军的炮兵作战就专业多了。

    明治维新时期,日军的炮兵老师是德意志。

    而在经历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之后,日军又将目光投向了炮兵实力出众的瑛砝。

    因此,日军的炮兵,既有德国人的严谨,又吸收了瑛砝即兴炮火的战术。

    与炮兵战术落后的龙国军队不同,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日军炮兵就开始改变战术,将炮火布置在反斜面,山坳等隐蔽处。

    除了改变炮兵阵地的常规部署外,还对炮兵的射击、测地、观测、通讯、炮操等进行了全面革新。

    更加厉害的是,日军将精密做到了极致。

    在二战中,日军每一个炮兵大队都有一个测量队的编制。

    他们靠着战前对敌军可能存在的位置进行提前测绘,绘制成一个精密的方格测量表。

    炮兵观测员甚至不用观测,仅凭在图上作业,就能得出精确的射击诸元。

    所以,日军炮兵不需要试射,在得到航空兵的坐标之后,观测员第一时间就计算出了射击诸元,并告知了炮兵。

    随着大炮的角度被调整,炮口对准了国军炮兵的方向。

    相比之下,南怀化高地的炮火密度明显降低了不少。

    看到这一幕的李志更加验证了自己的猜测,立马就联系了后方的炮兵部队,让其赶紧转移。

    但因为双方不是一个指挥系统,李志是先找了这个阵地上的一名营长,然后转告郝梦龄,再由郝梦龄转接卫立皇,再由卫立皇下令指挥。

    没错,指挥链条就是这么长。

    卫立皇虽然听取了郝梦龄的意见,但等炮兵阵地接到命令准备转移的时候,日军的炮弹都快要飞到他们头顶上了。

    幸亏这名炮兵上校也算当机立断。

    他很清楚,现在转移炮兵阵地已经来不及了。

    只能命令人员放弃炮兵阵地,快速进行隐蔽。

    虽然上校对这些珍稀的大炮有些不舍,但相比起大炮,炮兵人才更为可贵。

    但即使如此,也有不少炮兵们没有来得及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