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5章 繁荣和衰落

第45章 繁荣和衰落

    【汉宣帝收回大权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汉朝此前积攒的弊病。

    因汉武帝时期的连年征战,国库紧缺,便以卖官弼爵之策扩充财政,这也导致了大汉吏治始终充斥腐败和无能之人。

    汉宣帝便大肆整顿吏治,设立监察机构,监督官吏治理得失,杜绝尸位素餐的官吏,官员升迁皆以政绩为准。

    官员的任命也不再以单纯的姻亲提拔和卖官为主,而是由朝中大臣举荐,再经过皇帝考察,确定才学品德兼优才可为官。

    同时依然采取惠民政策,减免普通百姓土地田租,并贷款给百姓购买粮食物品,且不收取利息。

    同时还采取强硬手段扼制土地兼并。

    对关中和关东地区,依靠联合贪官污吏和经济剥削手段,兼并大量土地和佃农的豪强,直接出动军队将他们迁往平陵、杜陵这两处受严格军事管控的皇家陵园郡县,如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再将查抄的土地全部分发给贫苦佃农。

    土地兼并情况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对外方面,经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大汉与西域的商贸沟通往来越发频繁,丝绸之路也在此间逐步成熟。

    又因为在霍光时期,大汉对匈奴施以强硬的敌对态度,以十六万兵马联合西域乌孙国,大举斩杀匈奴数万人马,缴获数十万牲畜,彻底动摇了匈奴在西域的统治。

    在汉宣帝执掌兵权后,匈奴又经历多次挫败。

    迫于大汉军事和生存环境被挤压的绝境,匈奴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裂。

    在权力争斗中正式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逐日王最终率领数万人马投降大汉。

    不久后,南匈奴单于也派遣弟弟谷蠡王入长安成为质子,侍奉大汉朝廷,正式向大汉称臣。

    大汉为宗主国,南匈奴为藩属国,匈奴仍然享有自治权。

    在后续长期的文化交流、货物贸易、政治联姻中,南匈奴对大汉再无敌意。

    并且南匈奴与北匈奴形成敌对,已无须大汉出兵,南匈奴自己便将北匈奴隔绝在漠北。

    此前原本在匈奴控制之下的西域,也随着南匈奴的投降和大汉军兵的介入,西域首次被大汉完全控制。

    大汉设立西域都护府,首次将西域三十六国统一纳入大汉版图。

    自此大汉因西域都护府扩土两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总面积达到六百余万平方公里。

    随着丝绸之路带来的沟通和贸易加深,大汉的文化与科技也开始涌入西域诸国,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也逐渐加深了西域对大汉的认同感。

    后世的新疆也由此第一次纳入华夏版图。

    又因为没有了匈奴这个最大外患,大汉得以削减兵力,降低财政支出和百姓压力。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的大好盛世局面,也让大汉由此迎来了孝宣之治,亦是西汉最鼎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汉朝百姓购买粮食的价格,是整个大汉时期最便宜的时候。

    然而似乎大部分帝王在其执政后期,都会陷入在曾经建立的功绩中骄傲自满,进而荒废国事,沉迷享乐。

    汉宣帝也没能例外。

    在他执政后期逐渐奢靡享乐,并重用宦官和外戚代理自己执政,导致政治腐败,贪污横行。

    放任宦官诛杀贤臣和功臣,粉饰虚张。

    外戚也在此间得以勾结党羽,发展壮大。

    导致大汉的盛世并未长久持续下去,为西汉的由盛转衰埋下祸根。

    外戚专权,似乎是大汉始终都无法解除的魔咒。

    西汉最终因为外戚专权导致被篡位灭亡的根源,也要从汉宣帝后期的昏庸开始算起。

    故而后世评价他为:论其功为中兴之君,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

    皇权的独裁弊端再一次体现出来。

    贤明的皇帝可以依托国力的强大建立盛世,可昏庸的皇帝也能致使得来不易的盛世转瞬即逝。

    甚至贤明和昏庸可以出自同一个皇帝。

    未央宫中的汉宣帝刘病已,难以置信地看着天幕透露出来的信息。

    “大汉亡了?大汉因朕亡了!?”

    遭受沉重打击的刘病已,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朕不是开创了孝宣盛世吗?大汉不是在朕的手里达到鼎盛了吗?

    朕这一生励精图治,只是近来才有所放松,大汉怎能就亡了?”

    刘病已盯着天幕中的信息。

    外戚、宦官、不听谏言、朝政混乱腐败。

    刘病已细想自己确实重用了宦官和外戚。

    但是任用外戚是靠血亲巩固权利,重用宦官则是平衡权力,避免朝臣独揽大权。

    宦官完全依附于皇权,只要不予以兵权,他们的生杀予夺全在皇帝一念之间,新皇上位时也能自如地任用新的宦官。

    自己只是想靠这样的平衡,增加皇权处理朝政的上限,顺便也让自己能够轻松一些。

    只是这样却也会危害国家以至灭亡吗?

    天幕进一步讲解道汉宣帝重用外戚和宦官,是如何危害朝政和国家的。

    【宦官代表着皇权,直接掌控机要政务、监视军队、干涉司法等关键权力。

    巨大的权力和仰仗皇权,让他们胆敢滥用职权为自身谋利。

    宦官可以靠着权力贪污腐败,如未收到贿赂,便可不将臣子的奏折上报给皇帝。

    而对于反对宦官的贤臣们,宦官也会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对于甘愿拜倒在宦官权势下的臣子,宦官便可以提拔这些人掌握皇帝不允许宦官掌握的权力。

    期间滋生的腐败自然越演越烈。

    而外戚又因为得到皇帝信任,宦官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可是一旦宦官和外戚联手,朝堂的权力便会在皇帝不易察觉中,渐渐全部落入外戚和宦官的联盟势力手中。

    皇帝执政的压力因为宦官得到释放,渐渐的,皇帝也会怠惰朝政。

    受到宦官和外戚的蒙蔽,皇帝便无法得知朝堂是否真的存在贪污腐败。

    也不知晓在朝政之外的国家和百姓,究竟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如此的官僚体系制度,极大地将原本贤能忠君的忠臣们排除在外。

    不肯与宦官和外戚同流合污的臣子,甚至无法在朝堂上存在下去。

    从根本上,皇权始终无法脱离皇帝本身的执政才能和远见。

    一旦这样的集权制度,遇上昏庸怠政的皇帝,亡国和皇权被篡夺便是必然的结局。】

    知晓了为什么说大汉会因自己亡国的真相,刘病已顿时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

    他要收回给予宦官的权力。

    要削弱外戚势力,决不能纵容他们坐大。

    他更要重新励精图治,亲自选拔能够为国为民的贤能忠臣,让他们成为朝堂上的主流。

    大汉绝不能亡!大汉也绝不会亡在他的手里!

    ……

    天幕的内容也同样警醒了其它存在宦官专权的朝代。

    如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宦官掌控了大量权力,就连神策军都受宦官操控,以至于唐昭宗李晔居然被宦官囚禁和废除帝位,大唐也因此在内忧外患下亡国。

    而导致这一切悲剧发生的,正是执政后期放权给宦官的唐玄宗李隆基。

    现在得到警醒的李隆基,也终于恢复了些许他曾经的圣明。

    此前他确实懈怠了朝政,让宦官掌握了太多权力,以至于听到的都是大唐繁荣昌盛的奏折,可却少有听到臣子们对宦官的检举或不满。

    看来在他不知不觉间,朝堂大部分官员已经被宦官给笼络了。

    这样严重的隐患必须解决,清洗朝堂已是必然了。

    李隆基那凌厉的眼神顿时让宦官们汗流浃背,胆战心惊……

    而掌控锦衣卫的明朝宦官,尤其是号称千岁的魏忠贤更是大名鼎鼎。

    天启帝朱由校对于宦官和权力的掌控倒还不算差。

    能够有意识地让魏忠贤制衡东林党群臣,那么他也还有机会重新思索对东林党和阉党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