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88章 闻鸡起舞,刘琨

第88章 闻鸡起舞,刘琨

    【公元317年,东晋第一位皇帝司马睿登基。

    东晋的贫弱并非真的贫弱。

    单从人口来看,在经历衣冠南渡后,东晋全国人口仍然还有一千万左右。

    而整个华夏北方,同时期所有胡人政权加起来,人口大概也只有一千万出头。(包含侵入中原的五胡和汉人在内。)

    所以单论古代战争潜力最重要的指标,东晋的人口数量可以碾压北方任何一个胡人政权。

    但是东晋依然没能收复北方,甚至在胡人政权交战激烈,多次出现明显战机时,东晋也依然没能北伐成功。

    原因还是在于内斗,在于世家大族的割据,争权。

    这些世家大族将自家的利益看得比国家利益还要重要。

    比如在东晋发兵北伐,去实现收复中原这个共同目标时。

    有的门阀担心其他势力通过北伐建功立业,势力壮大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甚至会对北伐进行掣肘,减少物资兵员供应。

    或为了避免自己掌控的兵力受损,进而影响自家的权势,屡次拖延北伐,反对北伐。

    琅琊王氏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早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王氏家族的王导便用自己的政治远见,提前预见了北方或将沦陷的未来。

    于是带着司马睿先人一步开始布局南方。

    司马睿南下时,手中的政权资源和能够调动的兵力并不多。

    当时南方局势也较为复杂,是王导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帮助司马睿协调与江南士族的关系,使得其能够在南方站稳脚跟,获得一定的政治威望。

    这一提前布局,使得在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宣告灭亡时,让司马睿这个藩王瞬间收获了无法言喻的利益。

    国不可一日无主,抵御胡人南下这一共同利益目标,也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盟主。

    于是已经与南方世家交好的司马睿,顺势就被各世家拥立为了皇帝。

    但是已经成为皇帝的司马睿,自然不会愿意止步于此,成为一个受人钳制的皇帝。

    便在北方士族和皇族衣冠南渡后,大量提拔北方士族,用以压制南方士族影响力,巩固自己的皇权。

    司马睿这样说是一套,做是另一套的前后反差,让南方士族们极为不满。

    于是作为江南士族重要人物的周玘决定发动政变。

    联合镇东将军祭酒王恢密谋,意图诛杀北方士族,改由江南士族执政。

    但又是因为泄密。

    还没有正式发动政变,便被东晋朝廷知悉。

    王恢知道密谋泄露后,逃到周玘处避难,却被周玘灭口。

    司马睿虽知周玘谋乱,但东晋此时刚刚建立,根基不稳绝对不能在这时与江南士族开启大战。

    于是秘而不宣,只是频繁调动他的官职。

    周玘自知其中缘由,不久忧郁而终。

    周玘死后,他的儿子周勰(xie)继承了他对北方士族的怨恨。

    周勰再次密谋叛乱,但因叔叔周札(zha)告密,叛乱还没有真正开始就被扼杀在萌芽中。

    司马睿考虑到周氏在江南的影响力,没有追究周勰的责任。

    这两次叛乱虽然都被扼杀,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但南北士族对立,世家掌握兵权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而在朝廷诸公都在明争暗斗为了争权夺利之际,依然有忠义之士始终心系国家,期望能够收复故土。

    一个是祖逖(ti),一个是刘琨。

    祖逖和刘琨在青年时代就极有抱负,两人感情深厚,同席而眠,并且有着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共同理想。

    他们在凌晨听到鸡叫后便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得以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这便是闻鸡起舞的典故由来。

    而这典故还有后半段鲜为人知的英勇过往与遗憾结局。

    祖逖和刘琨因为八王之乱,一个调任了北方,一个去往了南方。

    按时间和南北顺序,先说刘琨。

    公元307年,当时正值五胡乱华时期,刘琨被调任到并州任刺史。

    此时的并州经过胡人洗劫后,包括并州治所的晋阳在内都已经变成了废墟。

    但并州是西晋在北方的重要据点,刘琨认为坚守并州对于抵御外族,维护晋朝在北方的统治关系重大,他治下的这块对抗胡人最前线的国土决不能丢失。

    刘琨率领一千余人到任晋阳后,积极招抚流民,收拢四散流亡的百姓,为坚守并州提供了基本的人口基础。

    依托残存的城墙和房屋,重新修整晋阳城的防御。

    面对粮食短缺,刘琨就组织百姓开展屯田,一边耕种一边积极抵御贼寇。

    当时刘渊的汉赵政权就盘踞在并州西侧,对晋阳构成严重威胁。

    于是刘琨用离间和招募手段,从汉赵政权吸纳来了一万民众,刘琨就此在晋阳有了坚守的基础。

    不仅如此,刘琨还敢于对汉赵发起反攻,一举收复了已经沦丧的壶关,重新打通与洛阳的联系。

    虽然在后来与汉赵交锋落败,又被汉赵占领了去,但这种深陷绝境仍然敢于抗争的意志在那个时代极为珍贵。

    因为处境凶险,国家危难,刘琨晚上睡觉都得枕着兵器。

    这便是“枕戈待旦”的由来。

    之后刘渊去世,汉赵政权陷入短时间的动荡,刘琨抓住机会,联合并州北方的拓跋鲜卑两万骑兵,全歼了汉赵刘虎的军队。

    因为此战拓跋鲜卑出力甚多,刘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拓跋鲜卑的力量才能固守晋阳。

    于是刘琨上奏朝廷,册封了拓跋猗卢为代王,代国由此建立。

    刘琨甚至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了代国当人质,并与拓跋猗卢结为兄弟。

    刘琨在晋阳的坚守和几次与汉赵交战的获胜,使得许多想要抗击匈奴和羯人的志士前来加入刘琨。

    但刘琨的政治头脑比较欠缺。

    虽然有胆识,可却不懂得知人善任,对一些亲近但能力不行的人给予重用,对有能力并投靠他的人,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让很多投靠他的人,又纷纷离他而去。

    后续拓跋鲜卑因为拓跋猗卢死了,代国国内发生动乱,刘琨留在代国的儿子却在这时带着三万鲜卑军队投奔了他。

    这虽然极大增强了刘琨的实力,可是代国无法再成为刘琨的助力了,此时晋阳西边是汉赵,东边是石勒,南边的洛阳还被汉赵攻破,连皇帝都被俘虏了。

    刘琨依托的晋阳成了弹丸之地,自己也彻底成为了孤军奋战。

    后续的多年时间里,刘琨依然坚守晋阳,多次与汉赵和石勒交战。

    直到与石勒的最后一次决战,因战略失策和兵力弱势,刘琨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晋阳连同整个并州就此沦陷。

    至此刘琨已经在晋阳孤军坚守足足十年了。

    这样的意志无人会怪罪他的失败,只会为英雄的壮志未酬而惋惜。

    最后的刘琨全军覆没后不得已,投奔了辽东的幽州刺史段匹磾。

    而段氏虽然名义上是晋朝册封的刺史,但身份上却是鲜卑段氏,不过也的确真的帮助晋朝攻打石勒。

    可是最终因为权力纷争、怀疑、提防等等各种原因,刘琨被段匹磾绞杀而死。

    一代从青年时就闻鸡起舞怀揣报国之志,为救亡国家几近奋战半生的英杰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