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开局误杀袁术 > 第23章 炸锅了

第23章 炸锅了

    在古老的洛阳城中,皇宫的殿堂之上,气氛紧张而肃穆。

    一份名为《讨胡倡议》的文书,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汉帝刘宏手持这份从民间传抄而来的文书,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他望着下方的文武百官,声音低沉而严厉:“给朕查清楚!这个民军是咋回事?高冲是什么人?”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只有刘宏的声音在回荡。

    这份《讨胡倡议》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大汉朝廷的平静。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民间的小小风波,却不曾想,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在内地掀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刘宏的愤怒并非没有来由。

    这份倡议书中,高冲言辞犀利,痛陈匈奴等外族对大汉边境的侵扰,呼吁汉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侮。

    他言辞激昂,笔锋如刀,字字句句都直击朝廷的软肋。

    在刘宏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倡议书,更是对朝廷的一种挑衅和嘲讽。

    太傅袁槐此时站出来,他面容严肃,声音铿锵有力:“陛下!此等扰乱纲常之举,朝廷应发大军征讨之!”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高冲的深深敌意。

    袁槐心中清楚,高冲不仅是个有胆有识的民间领袖,更是他家族的死敌。

    袁术的死,让袁槐对高冲恨之入骨,此时更是抓住机会,想要一举铲除这个心头大患。

    “我等附议!”数十名文官纷纷开口附和。

    他们或是因为与袁槐有利益纠葛,或是出于对朝廷权威的维护,都选择了支持袁槐的主张。

    一时间,朝堂之上,讨伐之声此起彼伏。

    然而,在这些声音之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悄然响起:

    “陛下!高冲之言虽有些偏激,但匈奴等外族的确是我大汉的心腹大患。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失去理智。我建议朝廷应该派人深入调查此事,了解高冲的真正意图和背景,再做决断。”

    他们虽然对高冲的倡议书持有不同看法,但也认为朝廷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

    毕竟,在边疆问题上,大汉朝廷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刘宏听着朝堂上的各种声音,心中也开始有些动摇。他深知朝廷在边疆问题上的困境和无奈,也明白高冲的倡议书虽然言辞激烈,但背后反映出的却是汉人对于外族侵略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朕命你立即派人前往民间,调查高冲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以及这份《讨胡倡议》的传播情况。同时,你也要密切关注边疆的动向和匈奴等外族的动态。朕要知道所有的真相!”刘宏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陛下,臣以为无论是民军、还是官军都负有抵御外辱之责任。”卢植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文武百官,继续说道:

    “正如《讨胡倡议》中所言,山河之美岂容异族践踏、同胞至亲岂容异族屠戗、兄弟姐妹岂容异族奴役!凡我中华儿女但奋起抗之,以告慰列祖列宗之英灵,以安同胞百姓之福祉!臣以为,朝廷应大力表彰,并支持我大汉男儿为国挺身而出!”

    卢植的这番话立刻得到了皇甫嵩、朱儁、何进、周异、蔡邕、马日殚、刘表等人的赞同和支持。他们纷纷出班表示支持卢植的观点,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音。

    然而,汉帝刘宏并没有被这股声音所动摇。他面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

    他挥了挥手,示意文武百官安静。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用冰冷的声音说道:“都给朕闭嘴!如何处理,朕自有决断,朕只让你们弄清楚情况!下去吧,退朝,明日朕要答案。”

    说完,刘宏气鼓鼓地转身离开了朝堂,回到了后宫。文武百官还未退出大殿,就听见张让的声音在宫门外响起:“传:卢植、皇甫嵩、朱儁、蔡邕后宫共进晚餐!钦此!”

    这突如其来的旨意让在场的文武百官都感到惊讶。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张让为何会在这个时候传旨。但是,作为皇帝的旨意,他们不得不遵从。

    卢植、皇甫嵩、朱儁、蔡邕四人被带往了后宫。他们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皇帝究竟有何用意。然而,当他们到达后宫时,却发现气氛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紧张。

    在一张华丽的餐桌旁,刘宏已经坐在了主位上。他面色平静,看起来并没有刚才在朝堂上那么愤怒。张让在一旁侍立,微笑着对四人说道:“陛下有请四位大人共进晚餐,请坐吧。”

    四人小心翼翼地坐下,心中仍然充满了疑惑。

    然而,随着晚宴的进行,他们逐渐感受到了刘宏的诚意和友善。刘宏与他们聊起了边疆的形势、国家的未来以及个人的理想。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才的渴望。

    在晚宴的最后,刘宏对四人说道:

    “今日之事,朕已经想清楚了。对于《讨胡倡议》所反映的问题,朕深感痛心。匈奴等外族的确是我大汉的心腹大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朕希望各位能够齐心协力,共同为大汉的长治久安而努力。”

    在长沙议事厅内,气氛热烈而激昂。

    孙坚,这位以勇猛善战著称的将领,此时手持一份《讨胡倡议》,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对麾下的文武官员们说道:“高冲,你他娘的够意思!真汉子!若不是长沙走不开,我孙坚第一个挥兵北上!”

    孙坚的话音刚落,议事厅内便响起了一片附和声。长沙的将士们对高冲的《讨胡倡议》深感赞同,他们心中也燃烧着驱逐外敌、保卫家园的熊熊烈火。

    这时,朱治站了出来,他深思熟虑后提出建议:“主公,我们虽然无法亲自北上讨胡,但我们可以发文声援高冲的壮举。此举不仅可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支持,还能够与民军缓和关系,共同抵御外侮。”

    孙坚听后,点头表示赞同。他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好,此事就由你去办。凡我长沙义士愿意北上讨胡者,我们提供一金路费作为支持!”

    朱治领命而去,迅速着手准备声援文书。这份文书不仅是对高冲的鼓励和支持,更是对长沙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宣誓。

    在河间的一所古朴民宅内,张郃与高览这两位多年好友,此刻正热烈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重要决定。

    张郃,一个威武的汉子,满脸坚毅,眼中闪烁着对战斗的渴望;而高览,同样壮硕的身形,却透露出一种沉稳与果断。

    “高览,某想去辽东讨胡!你可愿意同去?”张郃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般敲击在空气中。辽东之地,胡人猖獗,百姓受苦。作为一个有血性的汉人,他怎能坐视不理?

    高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攥紧了拳头,仿佛要将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这一刻。

    他明白,张郃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们两人自小便相识,一同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早已是生死之交。此时,他怎能不跟随张郃的脚步,共同前往辽东,为保卫家国、驱逐外敌而战?

    “同去,同去,我们今日便走!”高览的声音同样坚定有力,他的回答没有任何犹豫。

    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上,张飞骑着战马,扯着嗓子对前方的刘备喊道:“大哥,我们离开安喜已经两个月了,既然没地方去,不如去辽东讨胡!”他的声音在山间回荡,透露出一种豪情与决心。

    走在张飞旁边的关羽听到他的话,立刻皱起眉头,他沉稳地制止道:“翼德,讨胡是民族大义,咱们得听大哥的。”关羽的话语中透露着对刘备的敬重和信任。

    刘备骑在马上,微微回头看向两位兄弟。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自从张飞打了督邮之后,他们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安喜县,四处漂泊,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

    这段时间里,刘备心中一直有一个念头在盘旋:辽东,那个边疆之地,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线生机。

    “其实,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刘备缓缓开口:

    “自从我们离开安喜,我就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去处。辽东虽然偏远,但那里的胡患严重,百姓深受其苦。我们若能在那里立足,不仅可以为民除害,还能找到一块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

    张飞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大哥说得对!咱们就去辽东!让那些胡人看看咱们的厉害!”

    关羽也点了点头:“既然大哥已经决定了,那我们就全力支持。只是,我们得小心行事,毕竟我们现在的身份有些敏感。”

    刘备微笑着拍了拍两位兄弟的肩膀:“放心,我自有打算。我们且放下高冲这黄巾贼的身份,以平民的身份前往辽东。”

    就这样,三兄弟在太行山区的山路上继续前行。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辽东,那个边疆之地,将成为他们新的和征程。

    在马邑的一座宁静宅院内,张辽跪在母亲面前,神色坚定地说道:“娘,辽东民军发出讨胡倡议,儿欲往投之,特向母亲告辞!”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可动摇的决心。

    张辽的母亲,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听闻儿子的话后,眼中闪过一丝欣喜的光芒。自己的儿子武艺高强,心怀壮志,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正是他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时候。

    “我儿放心去杀胡!”老母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和鼓励。她伸出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张辽的头,仿佛在为他祈福,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建功立业。

    张辽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此行凶险,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安宁,他义无反顾。他用力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娘,您放心,儿一定不负所望,杀敌报国!”

    言罢,张辽站起身来,转身向外走去。他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愈发高大和坚定。而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母则目送着儿子的离去,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祈祷。

    在太行山一处隐秘的山洞中,光线昏暗而神秘,洞壁上的水珠滴落,发出清脆的声响。少年赵云跪在师傅童渊面前,神色凝重而充满期待。

    “师傅,可听说讨胡倡议?”赵云的声音在山洞中回荡,带着一丝稚气和坚定。

    童渊,被誉为蓬莱枪神,是赵云的授业恩师。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缓缓说道:“为师已知晓,子龙欲往乎?”

    赵云抬头看着师傅,目光坚定而炽热:“弟子谨遵师命!”

    童渊微笑着点头,他知道自己的弟子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志向和担当。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赵云的肩膀:“你去吧,打出师门的威风来!”

    赵云重重地点头,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战斗的渴望。他站起身来,紧紧握住手中的长枪,仿佛能感受到枪身传来的力量和温度。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跟随在师傅身后学艺的少年,而是一名即将踏上战场的勇士。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但他也坚信自己能够不负师命,打出师门的威风来。

    在山洞的出口处,赵云回首向师傅深深一礼,然后转身踏上了前往辽东的征途。他的身影在山洞外逐渐消失,只留下童渊独自站在昏暗的山洞中,目光深邃而悠远。他知道,自己的弟子已经踏上了属于他自己的道路,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和荣耀。

    “报!”一名急使快马而至,风尘仆仆地跪在张燕面前,“渠帅,黄巾袍泽在辽东发出讨胡倡议!”

    张燕,这位老鸹岭上的黄巾军渠帅,听闻消息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仅可以展现黄巾军的英勇善战,更能为饱受胡患之苦的百姓带来一丝希望。

    “传令!”张燕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山谷之间,“五万精锐出山,打出北上讨胡的旗号!兵发辽东!”

    随着命令的下达,老鸹岭上顿时忙碌起来。黄巾军将士们纷纷整备行装,磨刀霍霍,准备踏上征途。他们知道,这次北上讨胡,不仅是对胡人的宣战,更是对天下百姓的承诺。

    与此同时,远在青州的管亥也收到了同样的消息。作为青州黄巾军的领袖,他同样被这个消息所振奋。这是一个展现黄巾军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好机会。

    “传令!”管亥果断地下达了命令,“所有部众,打出北上讨胡的旗号,兵发黄县!”

    “义父,我欲往辽东协助讨胡!”吕布在丁原的府邸中,向他的义父丁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丁原,这位汉末的忠诚之士,听到吕布的话后,摸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吕布武艺高强,若能为国杀敌,自是大快人心之事。于是,他点了点头,坚定地说:“我儿自去,痛快杀敌!”

    与此同时,在幽州的一处酒肆中,流落到此地的单福正与田豫、阎柔二人把酒言欢。酒过三巡,单福站起身来,豪情满怀地说:“某单福今日出关,欲往讨胡,诸位可同去乎?”

    田豫和阎柔二人闻言,立刻放下酒杯,站起身来,异口同声地说:“同去!同去!”他们同样心怀天下,希望能为国家的安宁尽一份力。

    而在徐州的一个富商家中,糜家的主人糜竺也在为讨胡之事忙碌着。他虽非武人,但心怀大义,深知粮草和渡船对于讨胡义士的重要性。于是,他下令:“我糜家虽非武人,但可为杀胡义士提供粮草和渡船,来呀备齐五十万石粮草和二百支大船,打出旗号,杀胡义士可免费乘船到辽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辽东高冲民军举起讨胡,凡我大汉各地州郡须为北上讨胡义士、义师提供方便,北上讨胡之逃犯、游侠即日起免除朝廷责罚,恭送辽东讨胡!”一道圣旨传遍天下各州。

    “丘力居这个蠢货,这次乌桓恐怕过不去了!做好准备,我们也抢点好处!”东部鲜卑头人塊头和自己的堂弟等大将秘密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