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开局误杀袁术 > 第114章 膨胀的公孙瓒

第114章 膨胀的公孙瓒

    黄忠和张合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们不仅成功地击败了马腾和韩遂的军队,还收复了凉州七郡,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场战斗也充分展示了黄忠和张合的智勇双全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他们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楷模。

    自从讨董战争硝烟散去,公孙瓒便扎根于右北平,倾尽全力经营这片土地。他深知兵强马壮是立足之本,于是大肆扩招兵马,不惜一切代价强化自己的军事实力。然而,这一举措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征兵与加税使得民间怨声四起,人们对公孙瓒的统治渐生不满。

    作为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刘虞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他多次派人前往公孙瓒处,以严厉的措辞斥责其不顾民生、滥用权力的行为。然而,公孙瓒对此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这导致他与刘虞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原本和谐的政治氛围被彻底打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紧张关系最终演变为全面的战争。战火在幽州大地上熊熊燃烧,无辜的百姓被卷入其中,生活变得愈发艰难。刘虞,这位原本以文治为主的州牧,被迫卷入了这场军事冲突。尽管他手下有齐周、鲜于银、鲜于甫等杰出的文臣武将辅佐,但由于刘虞本人并不擅长军事指挥,因此在战场上屡屡受挫,节节败退。

    与此同时,公孙瓒在战场上的胜利却不断激发着他的野心。在严刚、柳毅、公孙越、田楷、关靖等得力干将的协助下,公孙瓒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为了稳固自己的后方,他还与冀州的韩馥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从而为自己在未来几年内一统幽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两年的激烈战斗,公孙瓒先后攻占了刘虞控制的渔阳、幽州郡国、上谷郡等重要区域,将刘虞逼退至范阳郡,使其只能在那里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着最后的尊严。

    随着地盘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公孙瓒的兵力也迅速增长。他麾下的骑兵已达到五万之众,步兵更是高达二十万,形成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孙瓒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手下大将的鼓动下,他将目光投向了民军控制下的辽西郡,企图将其也纳入自己的版图。

    然而,民军在辽西的预备役主将于禁并非等闲之辈。他深知公孙瓒的野心和实力,因此早早地做出了应对。一方面,他组织起辽西数万预备役士兵,据城死守,誓要保卫家园;另一方面,他也向民军总部发出了紧急报告,请求增援和指示。这场关乎辽西命运的较量,就这样在紧张与对峙中缓缓拉开帷幕。

    在辽西郡的海阳城下,战云密布,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公孙瓒麾下的大将严刚,身披铁甲,眼神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他策马来到城墙之下,抬头望向城头那位屹立不倒的民军预备役统帅——于禁。

    严刚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喊道:“于禁,你看看周围,你已被我二十万精锐大军重重包围。这海阳城已是孤城一座,再无援兵可来。此时投降,尚可保全你和你部下的性命,否则城破之日,便是你等身首异处之时!”

    城头上的于禁面无表情地俯瞰着严刚,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他身穿一身朴素的铠甲,但肩上的责任却重如泰山。作为民军预备役的最高统帅,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军民的生死存亡。

    “严刚,你错了。”于禁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公孙瓒穷兵黩武,欺压百姓,他的野心早已激起了天怒人怨。如今他将手伸向辽西,不过是自掘坟墓。我辽西军民虽非正规军,但个个都是热血男儿,我们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会向暴政低头!”

    严刚闻言冷笑一声:“哼,真是冥顽不灵!既然你们找死,那我就成全你们!”他大手一挥,命令大军开始攻城。

    五万精锐士兵组成的攻城先锋在震天的战鼓声中,如同汹涌的洪水般冲向海阳城。他们搭起云梯,挥舞着兵器和盾牌,企图攀上城墙。与此同时,密集的箭雨也铺天盖地地射向城头。

    然而,面对公孙瓒大军的疯狂进攻,城头上的民军预备役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们早已在于禁的指挥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敌军的箭雨袭来时,他们迅速躲避在城墙的垛口之后;当敌军士兵攀上云梯时,他们则用长矛、刀剑和滚木等武器进行反击。

    最为致命的是城头上每隔五十步便架设的大型机弩。这些机弩长达一米五的巨箭在射手的精准操控下射向城下。每一次射击都能带走数名敌军士兵的生命。许多云梯在巨箭的冲击下直接散架崩塌,使得公孙瓒的攻城先锋损失惨重。

    战斗持续了数日之久,严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海阳城始终在于禁和民军预备役的坚守下屹立不倒。他们的英勇和顽强不仅赢得了时间等待可能的援军到来,也为辽西郡的军民树立了榜样和信心。这场战斗成为了公孙瓒侵略辽西道路上的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报!”一名传令兵急匆匆地冲入严刚的营帐,脸色慌张地禀报,“我军后营粮草被柳青乌堡预备役烧毁,损失惨重!”

    严刚猛地站起,瞪大了眼睛,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个消息,又一名传令兵冲进营帐,气喘吁吁地喊道:“报!将军,我军武器库被别马二乌堡的预备役突袭并烧毁,大量武器被毁,我军将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严刚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紧握拳头,怒不可遏。这时,第三名传令兵也急步赶来,声音颤抖地报告:“报……将军,我军制作攻城设施的工匠营被刘家河乌堡的预备役劫走,工匠们全都被掳走,攻城器械的制作将被迫中断!”

    一连数个报告如重锤般击在严刚的心头,他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乌堡,竟然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让他始料未及。原本他以为凭借自己二十万大军的兵力优势,可以轻易拿下海阳城,没想到这些乌堡的预备役却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严刚心中涌起一股寒意,他开始意识到民军治下的乌堡制度的厉害之处。每个乌堡平均安置二万人左右,平时只有五百预备役防守,但一旦战事突发,每个乌堡便能立即组织起近五千经过训练的民兵,并且还会有二千骑兵。这样的战斗力,足以让任何轻视他们的敌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严刚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内心的震惊和愤怒。他明白,自己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辽西四十三个乌堡的民兵如果全部出动,他的二十万大军将陷入巨大的乌堡战群之中,被这些民兵和骑兵分割包围,最终困死在辽西的大地上。

    严刚紧锁眉头,开始思考对策。他知道,自己必须迅速调整战略,否则等待他的将是灭顶之灾。

    随着一阵急促的号角声响起,于禁的命令如同雷霆般传遍辽西的每个乌堡:“烟雾传令,辽西乌堡民兵可在确保乌堡安全的前提下自由出击,找准要害,决不能让严刚一兵一卒撤回右北平!同时,传令五县骑兵,做好随时接应的准备!”

    话音刚落,海洋城头的烽火台上便升起了一缕黄色的烟雾。这缕烟雾在蔚蓝的天空中显得格外醒目,它像是一条巨龙在云端翻腾,传达着于禁的决心与命令。

    民军预备役的烟雾传信方式,早已成为他们独特的通讯手段。红色烟雾代表着一级警戒、随时战斗,这是当敌军逼近,即将发起攻击时所使用的信号;蓝色烟雾则是据城自保、切勿出战的标志,它告诉民兵们要坚守阵地,不可轻举妄动;黄色烟雾则是敌人要跑、随即反击的信号,就像此刻海洋城头升起的那样,它意味着民兵们要把握战机,对敌人展开追击;而绿色烟雾则是紧急求援的信号,一旦某个乌堡或阵地遇到不可抵挡的敌人,便会升起绿色烟雾,请求邻近乌堡的支援。

    这种传递方式不仅高效快捷,而且简单易懂,是民军治下一千多个乌堡预备役的统一通讯方式。此法由智勇双全的于禁所创,在民军各城池乌堡中广泛使用,成为他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此刻,黄色的烟雾在辽西上空飘扬,它不仅传递着于禁的命令,更鼓舞着每一个民兵的心。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他们也坚信,在于禁的指挥下,他们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将严刚的军队彻底击溃在辽西大地上。

    急促的马蹄声和连续不断的报告声在严刚的营帐外响起,每一个消息都如同重锤般击打着他的心。

    “报,将军,前方官道被毁,我军撤退道路无法通过,大军被截断!”一名斥候满脸焦急地冲入营帐,手中的情报颤抖着递到严刚的面前。

    严刚眉头紧锁,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又一名传令兵疾步而至:“报,将军,我军辎重营被民军预备役包围,先前抢收来的粮食已悉数被他们夺走,我军粮草告急!”

    严刚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深知粮草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他们本已打算通过抢收民军治下的庄稼来补充军粮,没想到仅仅守望了两日,这些粮食就被民军预备役夺回,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第三名传令兵也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报,将军,我军取水的水井被民军投毒,井中水已无法使用,将士们饮水困难!”

    三路急报如同三座大山压得严刚喘不过气来。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强大的军队和精良的装备,能够轻易击败民军,没想到却陷入了如此绝境。粮草被毁、道路被断、水源被毒,他的军队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严刚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惧感。他意识到,民军的智慧和勇气远超过他的想象。他们不仅有着严密的组织和高效的通讯方式,更有着对家园的深深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坚定抵抗。

    “民军不可与之战!”严刚终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深知,面对这样一支团结一心、智勇双全的军队,他们已经没有任何胜算。他只能下令全军撤退,希望能够保存一些实力,以便日后东山再起。

    严刚,这位曾经威震一方的将领,此刻站在大营的制高点,望着眼前那支气势如虹的民军预备役骑兵,心中五味杂陈。他的大军被困在这无水之地已经两天,全军上下疲惫不堪,大部分人因缺水而头晕目眩,战斗力已大打折扣。于禁,这位民军的将领,此刻正骑着高头大马,率领着二万预备期骑兵,在严刚的大营前发出最后通牒。

    “严刚,你现在只有一条路,就是带着你的十五万残兵束手就擒。投降之后,你们将面临三年的劳役,以赎清你们对辽西居民犯下的罪孽。”于禁的声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清晰而坚定。

    严刚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此刻的抵抗已经毫无意义。他强打精神,传出了命令:“去,传我将令,全体向于禁投降,接收民军预备役的俘虏,决不许反抗!”随着命令的传达,整个大营升起了白旗,象征着投降。

    于禁见状,微微点头,随即指挥预备役骑兵对全营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抓捕。同时,周边乌堡的民兵也迅速行动,送来了大批饮水,解决了严刚被捆绑的十五万士兵的燃眉之急。他们终于不用再忍受渴死的命运。

    然而,投降并非简单的投降。于禁早已接到命令,对这些士兵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他要求每个人写一封家书,上交优秀家书的俘虏可免一年劳役。这一举措不仅让士兵们感受到了民军的仁慈,也让他们有了与家人联系的机会。

    于是,大批幽州被俘人员的家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公孙瓒治下的各个角落。这些家书不仅是士兵们对家人的思念和愧疚,也是他们对战争的反思和警醒。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