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倾巢之下: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 > 后记:权力传承的秘密

后记:权力传承的秘密

    感谢本书。

    这是一本描写中国古代政治世家的图书。所谓的政治世家,指得是那些别人往他家里扔块板砖就能砸到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三个巡抚外加一堆知府、郎中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办个生日宴会能办成朝野官员大联欢,上朝议政光和亲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小半个时辰,好不容易忙里偷闲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结果引来七个县令请安八个将军带兵护卫。我们后人对这些拿着顶戴花翎当玩具的大家族、大人物津津乐道,除了羡慕其中的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外,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传承过程感到好奇。

    权力是怎么在少数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呢?

    权力操作,遵循一定的规律。权力之所以能够在家族内代代相传,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给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机会。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近四千年时间里,当官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公务员考试的。有人说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准备当官去。在隋文帝杨坚发明用科举考试录取官员之前,选择官员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声望、人缘等虚的东西。而垄断这些虚头幻脑内容评定的是官员阶层本身,所以“公认”的品德高尚、声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势力最强盛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赐。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评定能力等级,按照评级高低出任相应的职位。结果,官宦子弟只要长了胡子、不是白痴弱智再会写几个字,就都被在位的亲戚任命为官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在这种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世族势力就失去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第二个原因是世家子弟有前辈政治势力和影响的庇护。朝中有人好办事。相同能力或者资历的人竞争某个官职,上级官员肯定选择那个自己熟悉的人。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儿子,那就更要照顾录取了,即使候选人是烂泥也要把他扶上墙。这是人性的弱点决定的。即使父辈不幸早死,那也不会对子孙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响。有权授予你官职的人可能是你父亲若干年前的同僚或下属,或者曾经加入的某个官员俱乐部的朋友,或者你父亲在某次年终考核的时候帮他作过弊。这样的渊源可比你费尽心机,给高官的太太送一轿子的高级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政治世家形成的时间越长,在官场蔓延的人脉关系就越广、越有用,子孙后辈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制度更有用。

    现在的权势是由前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累积而成的。家族影响着后代的职业选择,也塑造了后代的能力品性。

    除了人情和制度保障外,政治世家垄断权力的第三个有利因素是主观的,更隐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家族环境容易熏陶出高素质的子孙。

    西晋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家拜访,正巧赶上王敦、王导、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们都在。出来后,客人感叹道:“我在王家看到满堂琳琅珠玉啊!”这句话多少有点奉承的意思,但并不全是浮夸。王衍是太尉,虽然官当得不好,名声不好,但也是开玄学风气之先的人物;王导、王敦这两个日后东晋的风云人物就不用夺说了,连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贤”之一。如果再算上子侄辈的王羲之等人,王家真是人才辈出,每代人的素质都不错。这和王家家风严谨,注重子孙教育有关。政治世家的家族教育,除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外,主要还是执政理念、政治实践、为人处世和王朝历史的教育。如此熏陶,结果是家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素质远高于一般子弟。

    不管你接受与否,世家子弟有着独特的气质和较高的素质。一个家族在政坛摸爬滚打几代人,总会沉淀下有用的、没用的经验教训,把闪光点流传给后人。如果这个家族还特别重视子孙的教育与培养,那么子弟的素质更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子弟要高。政治世家的孩子,没有谁生下来就是纨绔子弟、就是白痴弱智,绝大多数也想好好学习,超越父辈,让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所以,世家子弟具有较高的素质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制度保障和家族影响,他们也会在权力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读者可能不赞同这最重要第三点原因,觉得世家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绣花枕头。就如近代作家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高衙内》中指出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堕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家有钱,广殖田产,使子孙习于懒惰,一也。作官人家有势,使子孙骄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家必多宵小趋奉,不得主人而趋奉之,则趋奉幼主。官之子孙易仗财使势,无恶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后代,安得而不堕落乎?”这样的世家子弟的确存在,但没有成为这个群体的主流。多数世家子弟低调地学习、继承家族的权势,只有少数世家子弟在群众闪光灯的照耀下“高调”地花天酒地、辱没门楣。我们过分关注政治世家就会在眼睛中出现了“盲点”,对那些高素质的、成功的世家子弟漠然不见,全部注意力几乎都被那些坏小子给吸引了。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网以及高素质、高能力的子孙后代是权力家族留住权势的三大法宝。令人眼红的权势不是平白无故地停留在那些权力家族的。

    一个家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把持权势?法国贵族的例子似乎能回答此问题。在法国,一个贵族的产生起码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是平民。他的任务是努力赚钱,为子孙积蓄财富;第二代人利用父辈的财富置办武器装备,最好是能武装一批人,去战场上博取功绩和声誉。如果运气好,在第二代就得到王室和显贵赏识,开始进入贵族圈子——但还不是贵族;第三代人的任务是在祖父辈的基础上,使劲地出入王宫,表现自己,受封爵位。那样,这第三代人勉强可以称作贵族了,尽管会被世族大家看作是暴发户。这还是最快、最理想的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如果哪代人不幸出现了问题,这户人家要想晋升到贵族阶层还要更长的时间。可见,权力家族的产生,既需要制度的保障、人情世故的烘托,更离不开对每代人实实在在的高要求。

    谈完权力家族传承权力的秘密,接下来,我“坦白交代”一下为什么要写作本书?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反复提及韩信、霍光、诸葛恪、和珅等人的兴衰,警示自己子孙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重读王侯将相的荣辱兴亡,也要以史为鉴,温故查新,从具体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案例都是前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中的划出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从西汉卫霍家族的案例中懂得政治崇尚丛林法则,两强相遇必有一伤。强盛的权力家族和强权的专制君主,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存在一个,不可能和睦相处、分享权力。这就是卫青家族在汉武帝时代受到猜忌的大道理。

    王羲之的故事表明,艺术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支持。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一般出身官宦人家,因为只有大家族才能提供艺术家需要的物质基础,思想家需要的教育和思想基础。普通人家也能出艺术家和思想家,但作品的胸襟、气度和思想的宽度、深度和前一类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

    曾国藩家族的崛起表明在人事制度非常成熟、王朝政治对权势家族的限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个家族的崛起必须依靠实干苦干,干出成绩来,并且代代都要有真功夫,真业绩。历史越往后走,政治世家产生和维持的成本就越高,存在的几率就越少。从唐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很少出现子孙世代高官显贵的家族。东汉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情形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回响,“富不过三代”的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

    如果读者具体案例时,能够从中看到现实的影子,发出会心的微笑,那将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本书附录的《参考文献举要》基本囊括了文献参考情况。我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列举了参考图书和文章。附录的文献都是大陆地区的实体出版物。我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有转载于“曾国藩研究网”的文章《曾国藩经济状况分析》、祝小潭的《曾国藩的做人之道》和清朝黎庶昌的《曾文正公年谱》;有转载于天涯社区的文章《华之谢安》、《论陆机、陆云兄弟之死》等文章。还有其他浏览过但未认真拜读的文献,恕不一一列举。历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积淀深厚,文献浩繁。徜徉在浩如烟海的资料时,我真切感觉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后来者的谦恭。感谢所有的前人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本书初版由崇文书局初版,现由群言出版社再版。感谢陈佳编辑的辛劳付出,感谢群言出版社同仁的专业工作。

    书中难免有误,我对所有错误负责,也欢迎各位读者指正。

    谢谢大家。

    张程

    二00九年二月一稿于北京

    二0一四年八月修订于北京

    二0一五年七月再订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