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之我在西域当个王 > 第48章 歌舞

第48章 歌舞

    这些军中乐器的使用不仅源于大汉的传统规定,其他新增的规则则是由枢密院和乐府共同制定而成。

    乐府为了讨好刘胥,特意编排了一场宏大的军中舞乐,准备在大比武时进行精彩演出。这场舞乐以其雄壮有力的音乐风格,充分展现了战斗的激情与胜利的喜悦。音乐巧妙地融入了龟兹等西域音乐元素,使其旋律更加婉转悦耳。

    而舞蹈部分更是气势磅礴,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英勇奋战的场景。舞蹈演员身披战甲、手持长戟,通过精湛的表演,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当时激烈的战争画面。

    然而,刘胥却毫不羞愧地将这场舞乐命名为“秦王破阵乐”,以此来缅怀他曾经身为秦王时,一路勇往直前、征服四方的辉煌战绩。同时,他还下令将“秦王破阵乐”列为宫廷和军队中的常用乐曲,并亲自填词,创作出一首激昂澎湃的大秦军歌。这首军歌的歌词竟然是对大唐原有歌词的直接抄袭。

    全曲由谏皇、开拔、行军、攻城、休整、围困、鼓舞、破阵、回朝九部分组成。晚

    谏皇

    自西域茫茫,难得天苍苍。十年战乱百年伤。都咸阳,盼长安,谁能稳初秦?敌军百万猛似狼,兵将皆刚强。帝下秦王,文武全长。谣传敌军势不可当,秦王自谏皇。愿请奇兵持棍棒,破军堂。

    开跋

    三更饭,五更寒,秦王领兵壮将胆。磨利剑,韧长鞭,不破敌营誓不还。保教蛮夷风声鹤唳,余得片甲残。声震天,势强铠坚。只待勾金军令搬,一日千里攻落淮河滩。

    行军

    跨骑安车杀寇马,手持缨红奔雷枪,秦王亲领阵圆方。身披乌青冷锐甲,脚踏墨绿暖坞镶,士卒昂头运草粮。昼行军,夜休傍,时刻警觉风声草向。绕荒野,勿惊乡,不侵百姓一谷一粮。车辕马印过高岗,胜战原路入安息。

    攻城

    造云梯,炼兵器,明日弓弩破军旗。食冷酒,祭天地,坐等金鸡啼。晓拂青山晨雾迷,帐中往往语计。巧设伏兵深谷蔽,十面埋伏,静待城西,重兵过桥邸。敌将轻信我军退矣,亲率卫军过底溪。便听得乱石滚落,万箭齐发,簌簌似雨密。敌军覆没,麾下骑步直跨入身毒。

    休整

    直直青砖路,暗暗幽香土。繁华宫阙坞,夜酒宴猛虎。卸甲举杯共明月,搁剑饮酒唱苏胡。酸甜苦辣,尽在女儿壶。帐中睡朦胧,恍恍惚惚,朝朝暮暮,休提前仗输!快夫!快夫!

    围困

    混沌翌晨,不知城外满战轮。一字长蛇阵,漫漫连亘,重重围门,喊声动地深。剑拔弩张,敌将叫阵,粮草稀缺,城中遭困。谁能回天,助我军魂?

    鼓舞

    军心一朝散,兵势俱难挽。遥看,将士皆嘘叹。金锣闲置,银鼓鸣黯。忽闻或有传白练,红染素乳笔风坚。乃是秦王,啮指血书曰:破敌贯枪,力保国昌。炎兽井阑,冲阵助战。相闻乃笑颜,令震苍天。

    破阵

    日后初更,西风正猛。炎兽井阑载团火,暗攻营东。霎时阵乱,焰舌窜凶。号闹声声,红光丛丛。秦王舞剑令三军,乘乱断蛇宫。待到明朝,止剩草空空。

    回朝

    栈道秦歌扬,军民皆高唱。抬头远望,已近咸阳。路跨终南岗,百姓箪食壶浆,笑请将士尝。阔步咸阳殿,圣上赏功郎。家住垄田上,长幼与欢畅!

    刘胥可谓是将不要脸发挥到了极致,在吹嘘自己的方面比之臣属还要过分。

    他不仅自吹自擂,还对身边的人进行炫耀和夸赞,让人不禁感叹他的自恋程度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想象。这种行为虽然让后人觉得可笑,但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自信和骄傲。

    在这个时代,可没人敢笑他,反倒是更用心的去吹捧。

    除了这些以外,传承至上古的干戚舞也是重点表演节目。干戚舞属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也是武舞的一种。在古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兵器,因而执干戚舞是武舞的一种。干戚舞的舞法为手执盾类和斧类的兵器进行的,士兵操着盾与斧而舞,称干戚舞,属于武舞的一种。

    这种舞蹈形式源自上古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通过舞者手持盾牌和斧头的动作,展现出威武雄壮的气势,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战斗技巧和战术。

    此外,其他娱乐性舞蹈则是以蛮夷献舞为主,刘胥命各地蛮夷派出舞者前来咸阳,为他和士卒百姓献上本民族舞蹈以供娱乐,也是展现大秦征服蛮夷之多。这些舞蹈充满了异域风情,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它们以独特的音乐、服装和舞姿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为宴会增添了一抹绚丽多彩的风景。

    总的来说,这次宴会的歌舞表演既有庄重的干戚舞,又有充满异域风情的蛮夷献舞,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精彩的艺术表演。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大秦的文化魅力,也促进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其中以胡旋舞大秦上下最为熟悉。其主要来自西域游牧民族。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胡旋女穿着宽摆长裙,头戴饰品,长袖摆,旋舞起来时,身如飘雪飞如。

    再就是印度用来祭祀神明的舞蹈,种类繁多,主要以婆罗门舞和卡塔克舞为主。

    “卡塔克”的意思是“讲故事的人”,这种舞蹈在印度北部地区广为流传,最初是由吟诵神话史诗的职业说书人发明的,他们边说边唱边动,慢慢地形成了卡塔克舞。

    婆罗多舞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之后比较有名的是中东埃及这里的肚皮舞和阿拉伯剑舞。

    肚皮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对女性力量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舞者通过舞蹈展示自己的自信和魅力,同时肚皮舞的服饰和道具也非常独特,如长裙、短裙、腰巾等,这些服饰不仅有助于舞者展现优美的舞姿,还能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阿尔达是沙特阿拉伯的一种古老的剑舞,它结合了节奏动作、诗歌和鼓乐,深深植根于军事历史。舞蹈起源于内杰德地区,是战场上与敌人决战之前举行的动员仪式,以展示军队的军事实力,提高士兵的战斗意志。

    表演者通常穿着内杰德地区特有的传统服装开始舞蹈,随着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诵唱,舞者摇动身体,展示威武和勇气。

    最后是匈奴领衔的游牧民族舞蹈,刘胥命乐府将众多征服的游牧民族舞蹈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以男性为主,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表现出匈奴人的英勇和豪迈的舞蹈。舞蹈中常常使用道具,如剑、盾等,以增强舞蹈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

    至于欧洲和非洲的蛮夷,他们的舞蹈还是以祭祀为主,两地秦国的军队深入不多,仅仅选了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到时候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