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小官之子科举日常 > 第117章 选本

第117章 选本

    林贺和郑谷住进了书院之中。

    早晨林贺照例卯时起身,打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气。

    书院在这个山林之中,环境十分的清幽。昨夜下过小雨,林贺此刻闻着空气中掺杂着的泥土的气息,顿觉心旷神怡。

    果然古人说“城市嚣尘,不足以精学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林贺很享受在书院中的时光。他们每天的时间分成了起床后,早饭后,午后和晚上4段时间。

    并不像现代学校规定的45分钟一节课。

    学院把每天的时间只分成4段,在每一段规定的相应的学习任务。

    而且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自己研究钻研,学生们可以自己查阅书院中的藏书,也可以互相讨论或者问一下书院的夫子们。

    夫子们只在规定的时间讲课,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听什么课。

    林贺郑谷与书院的学生们交流得多了,顿觉思路开阔了不少。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文葆光和季节的功劳。

    这两位成绩都不错,文葆光还是正课生。

    书院经常会有考试,有窗课、堂课以及所谓的乡场课。

    然后书院会按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叫正课生,书费全免,每年还会发一些生活费的补贴,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了这些补贴也能专心读书。

    林贺翻看看文葆光给自己带来的《雁丘书院条规十八则》,边翻边和郑谷、文葆光感慨:雁丘书院声名远扬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文葆光点点头,“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林贺都有些羡慕文葆光和季节了,在这儿读书多么幸运,多么开心呀!

    不过林贺他们住在京城也是有好处的。

    毕竟京城汇集了全天下最厉害的一群读书人。

    现在读书人中最稀缺的资源就属《京华日抄》了。

    《京华日抄》顾名思义,是一种八股文的选本。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都是乡试会试的考官所写的范文或者中举考生的文章,以及一些新科进士平日里所做的八股文。

    因此在京城十分的畅销,一书难求。

    《京华日抄》之所以这么火爆,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他不仅简单的编写了这些选本,还邀请了各路名家对于编写的文章进行点评和分析。

    林贺和郑谷之所以能轻易的拿到这本书,还是托了林伯英的福。

    作为翰林院的进士,他经常会写文章给京华日抄,对里面的文章进行点评。

    考生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这些点评,可以加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就好像现代高考,命题组的成员写的文章,命题组的组长写的评语,自然是十分受追捧。

    不过这种书只能官府修订,印刷数量有限。

    除了《京华日抄》林贺和郑谷还带了几本博议。这些都是专门应付科举的一些应试教辅资料,主打一个功利性。

    林贺和郑谷吃完饭后,收拾东西立马往书院大厅赶。

    按照雁丘书院的惯例,每月十八就是堂课,也就是每个月的大考。这种考试一般都是由山长组织的,在书院中央进行统一考试。

    林贺二人到了雁丘书院之后已经参加了几次小考,大考还是头一回。

    所幸他们那几次小考表现还可以,没有给林伯英丢脸。

    林贺坐在下面和郑谷偷偷说话,“明年还要组织乡场课,小舅舅,你正好可以试试。”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郑谷点点头,这种机会可不是说有就有的,姐夫就没参加过。

    这种乡场课相当于考乡试前的模拟考试。在朝廷组织乡试的年份,雁丘书院会统一按照乡试的流程、规定组织一遍考试。

    尽可能恢复乡试的真实情况,然后由山长亲自阅卷,最后进行发榜。

    林贺想想这和现在的高考一模二模三模差不多了,果然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有应试教育的基因。

    林贺给家里去了信,不少书院的同窗请请他帮忙在京城买一下选本、程墨之类的书。林贺看能买到的都应了下来,写信给林伯英请他帮忙。

    到了雁丘书院,林贺和郑谷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的吸收各个夫子的思想,加深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不过除了教授科举的知识,书院还兼顾了其他技能的教学。

    就比如林贺最近就跟着梅夫子学了一些医学的相关知识,认识了好些药材。

    书院后山就种着梅夫子的一大片药圃。

    令林贺震惊的是,雁丘书院还教学生外国语言,不过学的人不多就是了。

    林贺和郑谷就曾在早上看到一大汉,边吃饭边从嘴里吐出一些番邦语言。

    文葆光他们早就见怪不怪了,“番邦话是山长教的,他曾出过海呢,最远到过吕宋。”

    林贺更是惊讶地合不拢嘴,这位山长真乃神人也!

    文葆光和郑谷这回都是要考乡试的,精神十分紧绷。不像林贺,对于院试,他还是比较有把握,因此可以有时间来学一些其他的东西。

    林贺和教医学的梅夫子聊了聊,告诉了梅夫子自己母亲孕吐的事情,想问问有没有什么药或者偏方。

    梅夫子微微有些疑惑,这么体贴母亲的儿子可不常见。毕竟,林贺都十几岁了。

    林贺挠挠脸颊,又仔细地说了郑杰孕吐的症状。

    梅夫子点点头,想了想道“这是痰滞气逆,服一些生姜橘皮茶即可。”

    林贺赶忙回去写信。

    ——

    京城,入夜。

    “贺哥儿他们也该收到信了吧?”躺在床上的郑杰问在一旁半靠着看书的夫君。

    林伯英翻了一页书,点了点头。“嗯,应该到了。”

    他们约好了一个月写一封信。

    毕竟这一回林贺和郑谷过年也不能回来,家里人都不放心。

    朝廷已经规定了明年春考,院试就在3月份。而郑谷要参加的乡试则在8月份。

    二人最起码得明年的9月份才能回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