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17章 探讨税法,初试新科举

第17章 探讨税法,初试新科举

    即便这个奶奶只是叔奶奶。

    “你说我是不是老了?”丽华不自觉的问朱元璋道。

    “老?哪里老了?肉包才不到六岁,你这肚子里的还没生呢,哪里老了?”

    “我都做祖母了呢。”

    “那不是你老了,那是大哥生文正生的太晚了。他就比咱小八岁呢,说是侄儿,倒更像是弟弟。”

    “这么说我这辈分涨这么快可全托了你的福了。”

    “不用谢。”

    “谁要谢你。”丽华恼羞成怒。

    “哎,你小心肚子!”

    该说不说,朱元璋的能力确实强悍。就是郭天爵家宴那一晚的胡闹,丽华就又中了。

    朱文正到底还是去了战场,跟李文忠当年一样,在邓愈手下做一个百户。

    朱元璋觉得邓愈此人,不但骁勇善战,还十分会带兵遣将,李文忠就被他带的很好,所以朱文正在他手下,也很放心。

    于是朱文正、赵普胜跟着送粮草、装备的队伍一起去了邓愈处。

    赵普胜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故意接近郭天爵,此次也被授予了将军之职,一同去邓愈手下领兵,算是对他的奖赏。

    丽华这次有孕,朱元璋几乎是全程陪同,每天小心翼翼的比丽华都还要紧张。

    应天府里的很多政务也都被朱元璋接了过去,开始真正的履行一个国公的职责。

    且说那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叶琛自进入户司以后,并没有急着做事,而是默默的了解着吴宋的兵制、官制、文制。

    很快他就被这独特却又先进的制度所吸引了。

    而且吴宋税率极低,这让他对朱元璋心生好感。

    既然心中有了归属感,自然就要显示自己的能力,为吴宋出一份力。

    吴宋的制度虽然比其他势力看起来要先进,只不过丽华一个人实在是精力有限,而且她也并不精通于某一项,很多地方难免就会疏忽,常常是临到需要时才想起来弥补。

    叶琛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提出建议,建立盐法,收取盐税,同时鼓励种茶,收取茶税,还要推行吴宋自己的钱币。

    李贞笑呵呵的将奏疏递回去:“先生还是自己去跟夫人说吧。”

    “大人,这……”

    “我虽然替国公管着财库,可是咱从小也不是学这个的,你说的那些什么盐税啊,茶税啊,货币啊,除了夫人,谁能跟你探讨啊?再说了,就算我去跟夫人说了,夫人还是得诏你,何苦浪费那时间呢?”

    养胎到无聊的丽华正好想找点事情做呢,对于叶琛的来访十分欢迎。

    丽华上一世的记忆对她影响颇深,很多事情,比如商税这件事,她总认为要等天下一统之后再开始进行。

    因为她的脑中固化的认为战乱时高端商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她总觉得百姓缺钱。

    直到她成了国公夫人,开始慢慢贩卖盐、布,才发现不管底层百姓生活的有多苦,大元的上层贵族依旧是生活奢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真不是说说而已。

    之前她也想过要不要种茶,不过在粮食短缺面前选择了放弃。

    如今叶琛再度提起这件事,倒也算是个好时机。

    “叶先生在经济一途的钻研远胜于我,对于实际操作我并没有任何问题。只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夫人请讲。”

    “既然要立法,定税收,就不要分散的一项一项收税了。咱拟一个商业法和一个税法,在总法之下进行细分,囊括所有的种类。”

    “那要以何来做区分呢?”

    “像盐、糖、酒、铁这几项官府专营的,以售卖价加税费后的总价格向购买的商铺出售,商铺向百姓售卖获取的钱财便不需要再次纳税。其他的普通店铺则以店铺招收人员的多少和年收入来定。”

    丽华思忖了一下说道:“其实我对于士农工商户籍的认定有些不同的见解。农籍就只能种地吗?做了官的人家里就没有地种了吗?走街串巷的货郎算得上是商籍吗?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豆腐,可是当了官却先免了税。官员的税免了,可是朝廷的收入不能少。这些税就被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你看看大元,官员们活的活色生香,可是咱们一不小心就会饿死。”

    “可是夫人,恕在下直言,士农工商阶级的划定自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后来被历朝历代所沿用,其目的就是能够使百姓更加稳定,种地的后代继续种地,铁匠的后代还是铁匠,人们不用为了生计而操太多的心,因为他们生来就继承了一份可以活口的工作。”

    “是吗?国公的父亲是佃农,照你这么说,国公就不该是国公。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够跟规划的一样,周就不会灭亡,说不定你,我,现在都还是大周的一个农户。大宋就不会被元贼灭亡,汉人就不会被蒙古统治,所以,叶先生,你觉得它稳定了吗?”丽华反问道。

    “夫、夫人……”叶琛被问的脸颊流汗。

    “一个王朝的延续在于发展、克制。农业、商业要持续发展,百姓要有稳定的收入,保证即使有天灾家中也有余粮,也能买到能够温饱的食物,武器要不断更新,要确保这个国家有自保和反击的能力。而权贵则要克制,不能过度侵占百姓的利益,不能将自身的损耗全部转嫁到百姓身上。做得好,王朝寿命就长,做的不好,寿命就短。但不管怎样,王朝终究是要灭亡的,只看权贵和百姓之间的利益冲突什么时候到达定点。就如同这大元,连续多年天灾人祸,再加上那‘石人一只眼’的谶语,各地反抗便揭竿而起,距离毁灭已经不远。”

    叶琛是读书人,即便在排挤汉人的大元,也是自诩作为上层的。他虽然也关心百姓生死,可是更多是以一个统治阶层的眼光来提出建议的。他所提所想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朱元璋来统治、御下,以此来使统治阶级,也就是上层士人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丽华,托福于上一世的教育,她心里从未将自己看做统治阶级。

    她一直要做的就是帮助百姓更好的生活。

    而帮助朱元璋建立大一统的势力,是她帮助百姓的跳板。

    这是她和朱元璋手下士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冲突点。

    幸而,如今时间还早。

    没有丽华的帮助,建立不了更大的、更稳定的统治,他的手下的士人就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利益。

    想要丽华的帮助,就要进行一定的妥协。可是一旦妥协了,就是为以后的自己上了一副枷锁,那些看得见的利益或许就再也摸不着了。

    淮西的文人已经妥协,现在轮到浙东了。

    浙东四先生里,论心软,叶琛数第一,论开明,他还是数第一。

    所以,幸好留在应天、留在户司的是叶琛。

    即便不想,他也不得不承认丽华说的有道理。

    “那么夫人觉得该如何呢?”

    既然打了一棒,自然该给个甜枣。

    丽华的建议并没有太过于先进和离谱,叫叶琛还算能够接受。

    “首先,税是人人都要缴的,不再有身份上的优待。只是在收税的年龄、身份、收入上有所差异而已。首先,种地的农民按家中田地多少来缴纳赋税,如今咱们收的是一分税,暂时是没有更改的必要。皇族、官员也要缴税,因为他们也有职田、有俸禄、有封赏,当然了,他们是管理者,也该享有一些特权,一分税想来也不多。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分什么匠籍、商籍了,只分为雇佣者和被雇佣者。雇佣者就是店铺的老板,根据他所雇佣的人员多少和年收入多少来缴纳赋税,比如招收了五个人,年收入一万以下,税赋是一成;二十个人,年收入十万,税赋则提升为一成半;最高提升到四成至五成。而被雇佣者,年收入十两缴纳一成,十两以上逐级增加,最多四成。”

    丽华之前闲来无聊时搜索过先进的税法、货币法、商业法,本着看都看了的原则誊抄了一份。

    “这三本书先生可以回去好好研究一下,或许可以构想出一个更符合我们如今形势的税法和商业法,而货币的推行更需要慎重,否则不但会剥削百姓的利益,更会损害我们自己的信誉。至于茶叶,确实是我疏忽了,我这就叫人去购买茶山,准备种茶。等到先生构想出一个合适的税法出来,我会让马兴退出商司,把盐矿、盐场交给国瑞管理,从此布厂、点心场、茶厂都会为私人所有,按照所定的税率补缴税银。”

    叶琛激动的捧着三本书,都没听清丽华说了什么:“在下定不负夫人所望,一定拟定出一个保境安民的律法出来。”

    被叶琛这么一叨扰,丽华又有些闲不住了。

    趁着吴宋如今上下安稳,朱元璋又在应天没什么太多事情要忙,她提议来一场“新科举。”

    新的文制已经在军中推行了许久,除了刚来应天时调查田地以新文制做标准大规模的筛选过一次人才,至今五年还没有再筛选过。

    看不到上升渠道,是很难坚持学习的。

    这也是丽华提议要进行新科举的一个原因。

    不过毕竟推行新制,面向的人群自然多是军营里的兵卒或者兵卒的儿子们。他们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这次考试更像是他们的结业考试一样。

    至于其他的文人,丽华也不反对他们报名。

    这次考试分三场。

    第一场考文。

    文又分基础、历史、百科。

    基础考的是字、词、背诵默写、释义。丽华充分借鉴现代语文试卷,出了填写、选择、判断几种题型。

    历史其实比较简单,一是如今的教材还没有完全编写好,二是教授时间也比较短,考的都是耳熟能详的一些历史事件,重点在于以史为鉴,提升考试者的忠心和对于统一的信心。

    百科考的就比较杂了,就好像现代考公时的题目一样,什么都有,比如:南方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布是由什么做成的?棉花有几种利用方式?等等等等。

    第二场考数学。在丽华眼里这些考题最难的可能也就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水平。不过题目数量多,加减乘除运算题整整一百道,更不用说还有稍微复杂的几道大题,对于新接触的士兵们也已经算得上很难了。

    第三场考的是实际应用。就好像申论一样,根据一篇文章答三道题。丽华今年出的是某地旱灾。第一道题:写一道告示,告知百姓即将有旱灾的事情。这考的可不单单是告示的写作模式,还有维护稳定以及相关预案方面的考虑。第二道题:旱灾的形成以及处置方式。第三道题:旱灾结束后写一道奏疏。这考的是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三场考下来,如果成绩不错,足以担当一县令尹了。

    淮西文人和浙东文人本来还觉得科考这件事对他们是手拿把掐,还大言不惭的想要获取全部名额。

    在拿到考题后,也都纷纷傻了眼。

    字、词、释义对他们而言是十分简单的,就算是选择、判断多想一想也能答。

    数学就很困难了。很少有文人专攻数学,总将它看做旁门左道。

    实际应用上,他们最自信的可能就是格式了,其他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为了防止作弊,也为了防止文人们借此生事,丽华一早就规定了考试要糊名、誊抄,卷子上不得出现任何特殊标记。

    除了实际应用是丽华和李善长、陶安一起判卷以外,其他两科都有标准答案,直接让人按照答案打分就行了。

    最后成绩出来,一百个名额里兵卒们占了四十八,将士们的子侄占了二十六,浙东和淮西文人加起来一共占了二十六。

    丽华将前三十名的卷子全部张贴了出来。

    文人们一开始还叫嚣着有黑幕,看了卷子以后都惭愧的灰溜溜的跑了。

    李善长的儿子李安邦这次也榜上有名,考的还非常不错。他捋着胡子笑嘻嘻的看着榜单,大有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这一百人按成绩高低选择,最后每个府分了十个。

    李善长到底还是没舍得叫儿子离自己太远,借用了脸面给李安邦安排了一个离应天并不远的江浦县任了主簿。

    对于这点儿特权丽华并没有反对。

    说到底她始终处在一个人情社会,想要李善长死心塌地的为吴国公府服务,这一点甜头还是要给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