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粮价的上涨,一部分人家,连黑粮都买不起了。吴山村的里正紧急召开了一次会议。
里正吴小川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年人他说:“现在是荒年,我知道每家都不容易。但是有些人家已经开始断粮了。有些甚至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大家都是族亲。老头子我还是希望稍微有能力的人家拿出点粮或者银钱来帮助一下。有困难的人家。”
说着里正停顿下来,看了看大伙的反应。见没有一个人主动上前募捐的,里正只好继续说:“老头子家里也不富裕,就捐黑粮两斤,两文钱。”
大家观望了会儿还是,纷纷跟着里正募捐的。
吴大山的媳妇王氏站出来说:“吴大山家,捐粗粮一斤,五文钱。”
在案桌上的里正儿子,吴光耀迅速的在记账本上写好。
大家有能力的都纷纷开始了捐款捐粮,这时吴旭说:“吴旭家捐粗粮一斤,三文钱。吴江家捐粗粮一斤,三文钱。”
翠芳一听,吓坏了,她家什么情况她又不是不知道。连忙拉着吴旭说:“旭哥,咱们家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干嘛还捐啊。而且还是两份。”说完翠芳气嘟嘟的。
吴旭低下身子对翠芳说:“你看连吴二麻子,都捐了两文钱。我们其他人要是不捐。那可是被别人戳脊梁骨的。”
翠芳听了嗯了一声,理解了吴旭的做法。
募捐结束,大家都散了。接下来里正带着儿子拉着个牛车开始挨家挨户的收粮了。中途有些口嗨的人家,压根拿不出钱粮来。里正也不好说什么,只是训斥他们一顿。
很快就来到吴旭家,翠芳早早的准备好了,粮钱。里正接过银钱是六文,粮食差不多是三斤。奇怪的问:“不是捐一斤吗,银钱怎么捐六文了?”
吴旭解释道:“我大哥家那一份我也一起给了。你就不用去收他的了。”
里正说:“那好。”
里正准备着朝下一家走去。
吴旭对翠芳说:“今天晚上你多做点饭,把爹娘和大哥一家都喊过来吃饭。我有事情和他们商量。”
翠芳没有多问,答应了下来。
吴旭眼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匆匆吃过饭。往私塾去了。
齐先生看到吴旭格外喜欢。他看到了吴旭眼睛里有光,对生活的向往。今天齐先生给了吴旭一本《千字文》,是一本启蒙的书。吴旭抄的很快。
吴旭想询问一下先生,他能不能带一份这个抄本回去。就去到了学生上课的学堂。
齐先生给同学们讲的是“仁,义,礼,志,信”五礼。
吴旭在窗外听的津津有味。齐先生开始向学生提问,对“五礼的看法”。陆陆续续有学生作答。对学生的答案点评了一番。
齐先生突然问:“窗边的学生作答一下。”
吴旭愣神了片刻说:“‘信’即诚信,乃人立足之根本,人无信不立,后四礼皆不可立也。‘仁’即仁爱,弱小者不欺,强大者不惧。‘礼’即礼教,乃常礼之本,万物纲常都以礼往也。‘义’即道义,兄弟手足不可叛,血族宗亲不可变。‘志’即志向,有志者事竟成也。”
吴旭对各位学生行了一礼,给齐先生行礼后说:“先生,小子愚见了。”
齐先生连连夸赞他,“妙哉,妙哉。”
吴旭向齐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来意。齐先生直接送给了他一本。毕竟在那个时代注重学习的人并不多。
很快到了下学的时候,吴旭去买了点肉放在系统空间里。
他今天的发财大业已经结束。看着这么多钱。,他那叫一开心。但也有些迷茫。
他匆匆的往家赶。
回到家里看到娘、嫂子和翠芳在厨房里忙活,大哥和爹在院里坐着聊天,两个侄儿在一旁玩耍。
吴旭打了招呼,就去了厨房把肉给了翠芳。让她全做了。
很快饭菜做好了,娘和爹都不忘说一下吴旭浪费。
两个孩子挺懂事,并没有直接自己去夹肉吃。都是爹娘给他们夹他们才吃。
饭桌上吴旭开口了:“爹娘,我想盖新房了。最近我帮别人抄书得了好几笔银钱。想让老爹帮我统筹一下。”
老爹难得没有说他,“我帮你准备着材料,准备盖几间?”
吴旭说“三间,还得老爹多费心了。”
吴旭又对大哥说:“大哥明天跟我进城一趟,我有事情交给你。”
大嫂不乐意的说:“二娃子,你可得帮我看住你大哥了。”
原来是吴大山那件事还没有散去啊。吴旭连忙保证。
老爹开口:“三间房子建下来。可得三四两银子呢。”
吴旭说:“老爹银钱不用担心。你帮我把大局统筹好就可以了。”
一群人又聊了些其他的。大哥临走时,还向吴旭道谢了,不为别的,他为大哥脸上添光了。要是没捐,估计现在得被戳着脊梁骨骂了。
吴旭又和翠芳说了,他想去城里开酒楼的想法。翠芳不是特别懂。就只能支持他的做法。
翠芳听说要开酒楼是不开心的,毕竟这年头做生意很难有赚头。
就这样各怀心事的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