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为屠夫曾孙,开局就是干! > 第33章 羊毛衣问世,姜知府大善

第33章 羊毛衣问世,姜知府大善

    “贾少爷,不知您家要这羊毛有何用?”一名年纪稍大·脸皮稍厚的晋商开口问出了在座的心声。

    “生意之事,恕在下无可奉告了。”贾思凡牛气冲天地拒绝回答。

    姜怀安适时出来道:“今日义捐,是为了各位以后行商方便,不是哪家捐得多了就可以垄断,若是一家可以垄断,那我姜怀安怎么对得起千千万万个顶着风雪年都在路上过就为了赶来大同的商人。”

    “姜大人说得好!”贾思凡很是给姜大人捧场,其他想要如李睿泽一般想用银子买断的却不高兴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李家也捐二十万两银子,希望以后丝绸生意姜大人第一个想到我们李家。”李睿泽不愧是当掌权人培养的额,打蛇随棍上的本事很是高超。

    “好,都是我大安朝的义商,本官以后给陛下上奏时,必然是要将各位的义举一一说给陛下听的。”姜怀安开始画饼。

    最终,在利益和大饼的诱惑下,五百多号人捐了七百多万两,远远超乎了姜怀安的预料,要知道大安朝国库一年结余都不足五百万两。

    姜家本就是皇帝陛下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再加上这七百多万两银子,姜怀安怀疑赵缜明天就能把他杀了祭天。

    义捐会的最后,姜怀安看气氛不错,假模假式地问:“杭州府贾家公子,你刚刚说要买北凉人的羊毛,不知这羊毛有何用处,我再替在座的各位问上一句,免得各位回家以后干着急。”

    贾思凡当即就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包袱,一层层打开以后给姜大人和各位商人老爷们看,“各位请看,这是我贾家的能工巧匠研究出来的羊毛纺织技术,可将羊毛变成眼前的羊毛衣,穿上比丝绸更温暖,比皮子轻薄,御寒效果绝佳,这件衣服就献给姜大人,大人穿上几日便知其中奥妙。”

    姜怀安: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早就穿上了。

    其他商人: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在拍姜大人马屁。

    腹诽归腹诽,姜怀安还要给贾思凡做面子,“哦?果真如贾公子所说?不知这羊毛衣定价几何?”

    “禀大人,这衣服虽说是羊毛做的,工序却极其复杂,我们几十个工人不眠不休做上几日,不过得几件,定价自是比寻常丝绸成衣高上一些的,五两银子一件。”

    “贾公子真是把令姐的手段学得入木三分,五两银子一件你怎么不去抢?这样贵的衣服御寒效果能比得上皮毛大氅吗?老百姓穿的兔毛大氅也不过七八两纹银一件。”

    贾思凡不认识这个老头,但不影响他回嘴:“这位老爷,这样巧妙的工艺,这样精致的花纹,这样柔软舒适的羊毛衣,五两银子你都不舍得,不知道你的家夫人跟着你在家是不是顿顿吃糠咽菜省银子呢?”

    姜怀安出来做好人,“若这衣服真有贾公子说得那么好,念在各位今日善举,我姜怀安自掏腰包给各位一人买一件,若修建榷场的银子有结余,剩下的银子便买了这羊毛衣送给驻守大同的将士。”

    “姜大人大善,若余下的银子不够咱们大同将士一人一件,剩下的全部由我贾家承担。”

    花花轿子人人抬,一下子将本次义捐会推上了高潮,事后姜怀安都在感叹,这几百万两银子如烫手山芋,早点花出去早点省心。

    你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捐给朝廷,姜怀安还想问他赵缜配不配呢!

    等朝廷这边听闻姜怀安建个榷场募捐了七百多万两银子的时候,户部尚书吴端的眼睛都红了,再听说姜怀安直接将剩下的银子买了什么羊毛衣捐给驻守大同的将士了,吴端在朝堂上直挺挺地倒下去了,仿佛姜怀安花的是他口袋里的银子。

    皇帝陛下心里也不是很舒服,但他只能假笑着在朝堂上将姜怀安狠狠赞美了一番,但凡他敢露一丝不悦的面色,明儿传到大同守军那边就是他不体恤边关将士,崔凯那个老家伙哭穷的折子怕是要再上几道。

    皇帝陛下想直接杀姜怀安,但前面处置姜家手段过于直接已经让朝堂上的很多老人暗生不满了,即便他是一国之君现在也不敢轻举妄动。

    有人咬牙切齿,有人春风得意,这个年姜怀安过得很顺利,过年时崔凯崔元帅还将他叫到军中同将士们喝了一场酒,将士们对姜怀安的热乎劲儿和感谢都在酒里,一个个直呼姜大人大善,哎哟喂,直接把姜怀安灌得翻了,醉得不省人事,最后还是崔元帅的大儿子崔闵亲自将姜大人送回了知府衙门。

    贾思凡趁着榷场还未建,先在划定要建榷场的位置买了几十亩地,虽都是荒地,却也水涨船高,要不是走了姜怀安的门路,翻几倍银子买也轮不到他。

    等贾思凡买完几十亩地以后才发现,这榷场周边别说荒地了,山头都被买完了,就算是有村民居住的地方,也被一些有心之人买下了。

    那些商号都不敢触姜怀安的霉头,但凡是挂在村民名下的地,都心甘情愿掏了比荒地还要多一倍的价格,原来五两银子一亩的土地,十两银子一亩抢着要的也大有人在。

    在这附近的村民都赚了盆满钵满,尤其是那些买了他们的地还要给他们赔房子钱的,原本在村里土坯盖的房屋、茅草搭的牲口棚,那些老爷们直接给他们赔了一套县城小院的钱,谁能不愿意呢?

    榷场还未建起来,已经有一批百姓因着这个吃到了红利,百姓们也都开始对这个上任不到半年的知府大人赞不绝口,尤其是那些从村里搬到县城的老百姓,听知府衙门里的人说了,说是榷场建好招百工的时候,优先考虑他们这些村子里的人,给他们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一些安慰。

    其他地方的百姓听了这种说法并没有觉得不公平,榷场那么大,已经来大同的商人老爷千人都不止了,更何况是以后,等老爷们的生意做起来,招百工就那些个村子里的人怎么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