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到名的海彦无奈叹了口气。
没做亲子鉴定前,他就没想过把找到海棠的事告诉父母。
谁知道海宁是个沉不住气的,没等他交待,便一股脑把这事倒了出去。
幸好亲子鉴定的结果出来得快,否则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大乌龙。
想到这些,海彦斜睨了海宁一眼。
海宁自然知道自己大哥这一眼意味着什么,他懊恼的低下头,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当初是下面的人上报,说看到了糖糖随身携带的玉佩,我们没弄清楚情况就把人接回来了,就是这位小芳小姐。”
“后来大家见面的时候,糖糖说这枚玉佩是她的,我留了个心眼拿了两人的毛发做亲子鉴定,结果没出来之前我没打算告诉你们的,没想到小二这么沉不住气。”
海宁没想到海彦除了眼神警告,还要特意提起他,他脚步微动,一直移到沈海棠身后,才放下心来。
“既然现在都已经搞清楚了,这位小芳小姐是想干什么?”
林淑一改平日里的温柔作风,看向小芳的眼神带了几分凌厉。
即使是到了这个地步,小芳还是不住的喊着,“我才是你们的女儿”这种话。
沈海棠不禁咋舌,海家女儿的身份到底是有什么魔力,才让小芳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不死心。
兴许一开始是为了钱,可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还不肯放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沈海棠想不明白,索性把这件事抛到脑后。
她被骗起了个大早,神经一直紧绷导致在车上也没休息。
现下看到沈奶奶安然无恙在她眼前,那股困劲一下便涌了上来。
沈海棠轻轻拉了拉江北辰的衣角,小声道:“我困了。”
男人垂眸看了她一眼,俯身在她耳边说了一句,“去睡,这里有我。”
两人都极力压低了声音,还是被一旁的沈奶奶听见了。
“花花困啦?”她毫不避讳的把这件事大声说了出来,“快上楼去睡吧,小江你陪她去。”
说完,沈奶奶便推着两人往屋里走。
沈海棠不理解奶奶非要江北辰跟着她的原因,但也没反抗。
反正现在真相已经大白,剩下的事他们会看着解决的。
想到这些,沈海棠安心上楼睡了。
老房子隔音并不好,不知道他们怎么商量的,沈海棠愣是没听到一点儿动静。
等她醒来,已经是中午了。
沈海棠打着呵欠下楼时,屋内已经不见沈宏志几人的踪影。
一看到她出现在堂屋,海宁立马冲上去抱住了她的胳膊。
一米八几的大高个,躲在沈海棠身后,那模样,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糖糖你可算醒了,我快被他们骂死了!”
海宁的小眼神不住的往那头椅子上的几人瞟,仿佛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大的靠山。
沈海棠低头看了眼自己的小身板,不禁开始怀疑,海宁是不是被骂傻了?
不然怎么会觉得自己可以护住他?
再说她为什么要去冒这个险?说不定不仅护不住他,反而自己也要跟着被骂一顿。
想到这些,沈海棠试图抽出被海宁抱住的胳膊。
奈何对方抱得太紧,她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
沈海棠无奈低下头,咬着牙小声道:“你倒是跟我说说现在是什么情况,不然我怎么帮你?”
“我……我……”
海宁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他知道这件事都是因为他沉不住气,才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早在知道搞错的那一天,他就知道逃不了一顿批评。
可他也是见妹心切,况且要不是他自作主张带着小芳去见他们这群人,真正的沈海棠也没那么快被找到。
再怎么说,他这功过也是可以相抵的。
这话海宁不敢当着在座这么多长辈说出来。
他委屈的哼了两声,“让他们别再骂我就行。”
老旧的房子,堂屋并不大,海宁的声音很轻易的传入了在座所有人耳中。
“行了。”林淑此时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温柔模样,只是话语中难免有些埋怨意味。
“不过是说了你几句,还向你妹妹告上状了,哪有半点做哥哥的样子?”
这话沈海棠没法接,她尴尬的站在原地,只想时间快点过去。
海宏峻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她的心声,下一秒,他从椅子上站起,环视了一圈屋内众人。
“折腾一上午大家都累了,我看午饭我们就去外面吃吧。”
狭窄的堂屋里,满满当当的挤了七个人,其中多数都是壮年男性。
这么一大屋子人,自己做饭确实很累。
海宏峻的提议立马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很快,院子里停着的两辆汽车便启动往镇上开去。
沈海棠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十几年,小学和初中都是在镇上念的,因此对镇上还算熟悉。
可当海宁问起镇上哪家餐馆的饭菜好吃时,她却沉默了。
“我快饿死了,就近找一家吃吧。”江北辰看出了沈海棠的不自在,快速将话头接了过去。
他大概猜到,沈海棠从小和沈奶奶一起长大,村里没什么挣钱渠道,沈奶奶年纪也大。
即使挣点钱,想必也得攒起来供她念书,所以她一定没有太多机会在外面花钱吃饭。
江北辰猜得没错。
事实上,海宁刚问出那个问题的时候,沈海棠是认真回想了的。
可她想了好半天,脑子里也没有关于镇上餐馆吃食的记忆。
小学和初中在镇上念书的时候,她一直是走读,每天放学都要回家和沈奶奶一起吃饭。
六年级期末,她考出了很好的成绩,是镇上唯一一个被县里中学录取的学生。
沈海棠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家时,看到沈奶奶正蹲在池塘边,洗着不知道谁家的大床单。
炎炎烈日下,她佝偻的身影深深的刻进了沈海棠心里。
沈奶奶年纪并不算太大,可这些年因为照顾她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挣钱,她的外表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老不少。
要是她选择了去县城里念书,花销只会更大。
想到这些,手里的录取通知书被她攥出了很深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