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剧透历史后,汉武帝盯上了全世界 > 第226章 卷起来

第226章 卷起来

    司马迁自问这些年也算是见过世面,跋山涉水,走南闯北,眼界开阔了不少。

    回到长安后突然发现,自己见过的世面还是太少了,

    真正的世面还是在长安呀。

    纸张和印刷术,透明的玻璃,坚硬的水泥路,传说中亩产数千斤的新粮食,

    每一样都是如此新奇,除了玻璃暂时看不到什么特别的用处,其他每一样都能造福天下,

    现在他又看到了一人就能操控的耕犁,

    这个富民侯究竟还能带来多少惊喜?

    大汉如今使用的耕犁也叫耦犁,需要二牛三人一组才能使用,

    富民侯这里的耕犁竟然只需要一人一牛就能操控,效率何止提升了一倍,

    显然又是一个能造福天下的奇物。

    没有几个诸侯王关注过百姓如何耕种,对他们来说,食物不过是张口就有的东西,

    至于耕犁需要几头牛几个人操控,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到时间能收到地租就行。

    在陆鸣解释过这是在实验新的耕犁后,他们也就不再关注。

    刘彻主动补充道:“这种新式耕犁还有一些其他的农具,都是科学院新发明的,对于增产增收用处很多。”

    “朕明年会要求大农令在各地进行推广,务必尽快普及天下。”

    相比于望远镜,刘彻根本不怕这些东西泄密,

    天下百姓,无论是在郡县还是在诸侯国,

    归根结底都是他的子民,这些东西扩散的越快越好。

    行程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育种温室。

    刘彻语气骄傲,“这个温室是富民侯的重大成果之一,土豆这些高产粮食正在这里进行育种,

    一年种两季,速度会快上不少。”

    温室并不稀奇,诸侯王们好奇的是传说中亩产数千斤的粮食,

    要是真有这个产量,他们以后的田租也能更多。

    现在大汉的田租是三十税一,按照比例而不是固定数量,百姓的粮食产量越高,他们收到的田租自然就越高。

    “陛下,这些粮食以后不知该如何推广?”

    赵王刘彭祖率先发问,这么直观的好处谁不想要呢。

    刘彻为难道:“种子太少,就是一年两季也难以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建造温室又比较费钱,只是育种就要耗费很长时间。”

    诸侯王们听懂了,刘彻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两个字,

    加钱!

    道理很简单,把种子推广到各个郡县,给到那些百姓,得到的收成是百姓和朝廷分,

    给到诸侯国,就是百姓,诸侯和朝廷分。

    刘彻为什么要先给诸侯国呢?

    陆鸣在一旁听得止不住偷笑,不愧是汉武帝,在要钱这方面真是豁得出去。

    历代王朝国库空虚的时候,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百姓被压榨的太狠,会有陈胜吴广站出来高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商人却没有谁敢直接站出来闹翻天,

    这就是最好的羔羊。

    但是刘彻不同,他谁都不放过,能薅的羊毛会薅得干干净净。

    大汉的诸侯王和列侯们也被他薅了一次又一次。

    只是诸侯王们家大业大,还能再去薅百姓和商人的羊毛,

    否则真就提前实现了均贫富的大同理想。

    谁能说均贫不属于均贫富呢?

    一听到要钱,赵王刘彭祖脸色有些僵硬,

    他刚才那样表忠心就是为了不再拿钱,但话已至此,只好装傻道:“既然如此紧缺,我也不好…”

    “陛下,我愿拿出五百万钱帮助朝廷修建温室,等新粮食种子充足的时候,再分给衡山国一些就好。”

    刘彭祖脸色隐约发青,这都什么人啊,还要不要点脸。

    他循着声音看去,衡山王刘赐一脸慷慨激昂地表达着为朝廷分忧的决心。

    你个老东西,一定是和淮南王谋反有牵连,才会这么卖力地巴结陛下。

    香料贸易你出钱最多,粮食育种还要继续拿钱,让别的诸侯王怎么办。

    刘彭祖心中骂骂咧咧的,却还笑着道:

    “衡山国和淮南国相邻,都是富庶之地,我赵国比不了啊。”

    他打定主意,反正自己没什么把柄,就是不出钱也不会怎么样。

    不料有一个诸侯王站了出来。

    济东王刘彭离高声道:“陛下,我也愿意拿出五百万钱朝廷修建温室,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济东王呢。”

    卷起来了,陆鸣暗自鼓掌,

    你们这些诸侯王就是活的太好了,有钱又有闲,才有精力搞出那么多破事,

    现在多卷一卷,好处多多。

    衡山王刘赐和济东王刘彭离相视一笑,咱们都是一路人啊。

    这两个做贼心虚的家伙一带动,其他诸侯王也不好再装傻,纷纷开口要掏钱帮朝廷修建温室。

    刘彻哈哈一笑,“大家都是高祖皇帝之后,一同出力为天下百姓谋求福祉,也是一段佳话。”

    “司马迁,你以后是大汉的史官,这件事情能否记录到史书中啊。”

    强如刘彻,也不想强迫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记述历史,

    崔杼弑其君的故事早已证明史家的风骨,无论崔杼的刀剑有多锋利,史官都会把他弑君的恶行记录到史书上,据事直抒,一字不改。

    太史家四兄弟早已用自己的生命证明,史官的笔就是比刀剑锋利。

    崔杼斩杀昏君本还情有可原,因为昏君送了他一顶帽子,

    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非要挑战史家的风骨,结果遗臭万年,给后人做了榜样。

    刘彻也不想再去挑战。

    司马迁快步上前,拱手道:“陛下,现任史官是家父,臣相信这件事值得记录。”

    一句话,替两个人做了回答,不愧是惜字如金的史官。

    赵王刘彭祖左右看看,心中长叹一声,不出钱是不可能了,谁知道史官会怎么记录啊。

    “陛下,我也愿意为天下百姓共谋福祉。”

    一行人皆大欢喜。

    刘彻和陆鸣又拿到了钱,司马迁遇到了值得记录的大事,所谓三人成行,

    自然就是一行人皆大欢喜,

    至于诸侯王们喜不喜,又能怎样呢。

    返回长安城的路上,司马迁来到陆鸣身边,悄声道:

    “富民侯,我有些事情想请教,不知道方不方便。”

    他想把这些重大发明都记录到史书中,还有比陆鸣更好的了解对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