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从农村小屁孩到千古一帝 > 第411章 上党郡守

第411章 上党郡守

    战胜了杜迁大军,收降了近一千俘虏,还有将近两千套兵甲,另外也有很多粮食财宝——杜迁一路搜刮,收获颇丰。

    诸葛亮决定将这些财富用于补充军队的装备和给养,同时也用来安抚受伤百姓、重建受损家园。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不仅是人员伤亡,更是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于是,诸葛亮又在城中设立了招贤馆,广纳英才,共同治理这座曾经饱受战火和土匪蹂躏的城市。此外,他还下令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少吃的百姓,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安宁与温暖。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附近县城的百姓纷纷前来屯留定居,屯留县城的商业更加繁荣。屯留县城也逐渐成为附近几个县城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留城变得越来越繁华。诸葛亮开始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他还请来了各路工匠,教导百姓们各种技艺。一时间,城中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屯留城不仅仅是军事重镇,更成为了一个富裕祥和的地方。

    而诸葛亮的名声,也渐渐传遍了整个上党郡乃至并州。其他地区的人们听闻此地的繁荣,纷纷慕名而来,寻求发展机遇。

    作为并州刺史的郭缊,亦听闻屯留县的情况,于是亦暗中前来屯留县巡查。

    郭缊来到屯留县城后,看到城内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心中暗自惊讶。他假扮成普通客商,在城中四处走访,观察百姓的生活状况。人们对诸葛亮的治理成果赞不绝口,因为诸葛亮喜欢在县府卧龙厅读书,纷纷称他为ot卧龙先生ot。

    郭缊对诸葛亮的才能深感钦佩,决定亲自拜访这位贤才。他来到县衙,递上名帖,请求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得知郭缊的身份后,立即出来迎接。

    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郭缊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赏,并邀请他为并州的发展出谋划策。诸葛亮感激郭缊的赏识,又被其抗击匈奴的事迹折服,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此后,郭缊提拔诸葛亮为上党郡守,撤去了原上党郡守的职务,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上党郡,诸葛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上党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紧邻各郡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诸葛亮上任后,立刻着手整顿上党郡的吏治。他严惩贪官污吏,选拔有德有才之人担任官员,同时推行新法,减轻百姓负担。在他的努力下,上党郡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

    诸葛亮还注重发展经济。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上党郡的农田产量大幅增加。

    此外,他还大力支持商业发展,积极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贸易。这些商人带来了各种商品和财富,促进了上党郡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随着商业的兴盛,上党郡的税收也逐年上升,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除了内政,诸葛亮也没有忽视边防安全。他积极训练士兵,加强城池防御工事,并与周边郡县建立联盟,共同抵御土匪入侵。在他的领导下,上党郡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堡垒,人民安居乐业。

    在上党郡逐渐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时,上党郡附近郡县的土匪却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觊觎上党郡的富庶,时常骚扰边境。

    诸葛亮深知若不消灭土匪,上党郡的发展必将受限,甚至有倾覆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发军剿灭山匪。他率领着上党郡的精锐部队,深入其他郡县的领地,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战。

    在战斗中,诸葛亮巧妙地运用战术,指挥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上党郡的军队大获全胜,前后共剿灭十股土匪,上党军也缴获了大将的粮草辎重和钱财。

    这场胜利让上党郡的百姓欢呼雀跃,他们对诸葛亮越发充满敬意和爱戴。而诸葛亮也明白,只有保持强大的实力,才能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于是,他更加努力地训练士兵,加强军队建设,为上党郡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剿灭土匪后,诸葛亮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意识到,仅靠武力无法长久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治安状况。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制建设,设立巡检司,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同时,他注重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百姓的素质。

    此外,诸葛亮还关注民生问题。他减轻赋税,赈济灾民,修缮道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在上党郡内,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秩序井然。

    诸葛亮的声名远播,吸引了更多的有志之士前来投靠。他麾下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共同为上党郡的发展出谋划策。

    同时,得知诸葛亮已经成为上党郡郡守,打通了邺城与并州的又一个通道——壶关,廖化通过壶关通道,往上党郡输送大量物资,包括耕牛,战马,山羊,以及大量的粮食,另外还精选出五十名优秀的冀州学院毕业生,前往上党郡任基层的官吏,上党郡也慢慢有了长足的发展。

    仅仅八九个月的时间,上党郡由原来并州的最贫穷混乱的郡,一跃而成为并州繁荣稳定上,数一数二的大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