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44章 峰回路转

第44章 峰回路转

    “工具?”赵县令不解地重复道,顺着郭凌峰的目光看去,那些破旧的锄头、钉耙在他眼中和平日并无二异,“这……能有什么办法?”

    郭凌峰神秘一笑,并未直接解释,而是向身边的衙役吩咐了几句。不多时,几个衙役便带着几个木匠和铁匠匆匆赶来。郭凌峰将他们带到一旁,低声细语地描述着什么,还不时用手比划着。

    起初,工匠们听得一头雾水,但随着郭凌峰的讲解越来越详细,他们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还不时点头称赞。

    “怎么样,能做出来吗?”郭凌峰问道。

    “没问题,郭公子,您说的这种工具虽然我们没见过,但并不复杂,给我们两天时间,保证给您做出来!”一个经验丰富的铁匠拍着胸脯保证道。

    两天后,郭凌峰将一种全新的工具交到了民工们手中。它形似木铲,但比木铲更宽大,铲面也更加倾斜,底部还加装了铁皮,更加耐磨耐用。

    “这是什么玩意儿?”民工们面面相觑,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工具。

    “这是我新发明的工具,叫做‘清淤铲’,专门用来清理淤泥,比你们平时用的锄头和钉耙效率高多了。”郭凌峰一边示范着使用方法,一边解释道。

    他弯下腰,双手握住“清淤铲”的把手,将铲面插入淤泥中,然后轻轻一抬,一大块淤泥就被轻松地铲了起来,远远地抛了出去。

    “哇!”民工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赞叹不已。

    “怎么样,谁愿意试试?”郭凌峰笑着问道。

    “我来!”一个身材健壮的民工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接过郭凌峰手中的“清淤铲”,模仿着他的动作尝试起来。

    一开始,他还有些生疏,但很快便掌握了要领,清淤的速度竟然比郭凌峰还要快上几分。

    “哈哈,真好用!比锄头和钉耙强多了!”那民工兴奋地大喊,脸上满是喜悦。

    有了“清淤铲”,清理淤泥的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估计半个月就能完成。

    为了进一步激发民工们的积极性,郭凌峰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劳动竞赛”。他将所有民工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统计每个小组清理淤泥的面积,并设立了丰厚的奖励,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这下,民工们干劲更足了,一个个挥汗如雨,仿佛不知疲倦。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郭凌峰和赵县令相视一笑。然而,他们心中都清楚,人手短缺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就在这时……

    河堤上,李寡妇看着来来往往的民工,心中五味杂陈。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看着别人家男人都能参与到河渠修建中,赚取工钱,她也想为家里出一份力,可是……

    “李家嫂子,你这是怎么了?愁眉苦脸的。”一位大婶注意到了李寡妇的神情,关切地问道。

    “哎,还能怎么了?”李寡妇叹了口气,“家里两个孩子要养活,我也想为修渠出力,可是……”她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大家都明白她的难处——女人力气小,干不了重活,去了也是白费力气。

    大婶听了,也跟着叹气,正想安慰几句,却看到远处郭凌峰和赵县令走了过来,顿时眼前一亮,拉着李寡妇就迎了上去。

    “郭公子,赵大人,你们看,我们也想为修渠出一份力,可是……”大婶将李寡妇的难处说了一遍,语气中充满了期盼。

    郭凌峰听完,沉思片刻,问道:“像李家嫂子这样情况的,还有多少?”

    “这……”大婶环顾四周,只见不少妇女都围了过来,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吧。”

    郭凌峰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转头对赵县令说道:“大人,我倒是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哦?郭公子请讲!”

    “我们可以实行‘以工代赈’,将那些家中有困难的百姓都组织起来,参与到修渠工程中来。根据他们的工作量发放粮食或工钱,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又能加快工程进度,岂不是一举两得?”

    赵县令听完,眼前一亮,抚掌赞叹道:“妙啊!郭公子真是足智多谋,本官佩服!”

    于是,在郭凌峰的建议下,赵县令颁布了“以工代赈”的政令。消息传开,那些原本生活困苦的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报名参加修渠工程。

    李寡妇也带着家里的两个孩子来到了工地上。虽然她们不能像男人那样干重活,但郭凌峰也为她们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搬运土方、清理杂草等等。

    “娘,你看,这是我今天赚的工钱!”小儿子兴奋地将几枚铜钱递到李寡妇面前,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李寡妇看着儿子天真的笑脸,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心中充满了感激:“峰儿,你真是我们家的福星啊!”

    在“以工代赈”政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河渠修建中来。原本空旷的工地上,现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工程进度也一日千里。看着眼前壮观的景象,郭凌峰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自己距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夕阳西下,郭凌峰独自一人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河面,心中思绪万千。

    “郭公子,时候不早了,该回去了。”赵县令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郭凌峰转过身,看着赵县令意味深长的笑容,他知道,有些事情,是时候摊牌了……河渠的修建因为“以工代赈”的推行,如同枯木逢春般重新焕发了生机。往日里空旷的河岸边,如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男人们挥汗如雨,用铁锹翻动着泥土,用独轮车运送着石块;女人们则成群,整理着工具,搬运着轻便的物料。孩子们在田埂上嬉戏奔跑,清脆的笑声回荡在河谷之间,为这原本艰苦的工程增添了几分活力与希望。

    民工甲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河渠,感慨道:“郭公子真是神人啊!要不是他出的这个主意,咱们哪能吃得上饱饭,还能为家乡做贡献!”

    “可不是嘛!”另一个民工附和道,“以前官府修渠,咱们躲都来不及,哪里还敢奢望能参与进来。郭公子真是为咱们老百姓着想啊!”

    百姓们对郭凌峰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郭凌峰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每日都奔波于工地之间,仔细观察着工程进度,指导着施工方法,解决着各种难题。他教授工匠们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提高效率,如何加固堤坝以抵御洪水,他的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让原本经验老道的工匠们也不禁心生佩服。

    赵县令看着这一切,心中对郭凌峰的敬佩之情更甚。他知道,郭凌峰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就像一块璞玉,一旦雕琢成器,必将光芒万丈。

    转眼间,数月时间过去了,河渠的修建已经接近尾声。看着眼前这条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郭凌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条河渠的建成,不仅能解决当地百姓的灌溉难题,更能造福子孙后代,成为流传千古的功绩。

    这天傍晚,郭凌峰与赵县令并肩走在河堤上,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格外修长。

    “郭公子,河渠即将竣工,本官已经上报朝廷,相信不日便会有旨意下来。”赵县令语气中难掩兴奋和期待。

    郭凌峰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淡淡地说道:“一切都要等竣工之后再说,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赵县令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郭凌峰说得有道理。这段时间以来,郭凌峰的风头太盛,难免会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谁也不能保证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几日后,一匹快马疾驰而来,停在了郭凌峰的面前,来人翻身下马,从怀中掏出一封盖着火漆印的信函,高声喊道:“圣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