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谦庐随笔 > 译者序

译者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各色人物在自己的舞台上,进行着各自不同的表演。一位来华行医的日本医生,亲身参与其中,同时又作为旁观者,对这一切进行了见证。

    这位医生名叫矢原谦吉,曾在德国学医,学成之后,应友人之邀,到北京行医。由于医术高超,且为人宽厚,渐为京城人士及旅居京城的人所称道,不少军政要员、富商显贵也前来求医。以诊病为媒,矢原结识了不少当时中国的显要人物,有的甚至成为至交。由于交际甚广,矢原了解到不少那些达官贵人鲜为人知的秘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矢原移居德国,后又移居美国,闲暇之余,写下本书。

    本书所述,或为军政要员的趣闻轶事,或为文人雅士的风流传说,或为某地的风土人情。当时请矢原看病的,有不少军阀或政要,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矢原见识到了他们在公众场合背后的生活及嘴脸。如冯玉祥的伪善多变、吴佩孚的自高自大、王克敏的断袖之癖、秦德纯的虚与委蛇、萧振瀛的沽名钓誉等,这些都是普通人难以知道甚至难以想象的。其中记述的某些事件,还可作为史料的佐证,如张宗昌死于韩复榘指使的刺杀。对于当时在中国的日本人,书中也有一些记述,如土肥原曲意逢迎反日人士等。

    矢原谦吉对中国文化非常仰慕,曾和当时文坛上的许多著名人物有过密切交往,如《大公报》记者张季鸾、文学名家张恨水等。从与这些人的交往中,矢原得知了诸多报界或文坛趣事。闲暇之余,矢原还经常出游,见识了中国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如四川的“棒老二”和哥老会,川中水手不救溺水之人等。

    作者在写作本书时,并没有上升到历史高度,而是以闲谈的角度来写,语言幽默,不乏打趣式的点评与讽刺。而在记叙友人时,不时流露出对友人及中国的思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真性情。

    作者以一颗平常心和旁观者的视角,向我们描述了民国百态。此书时,我们不妨也抱持平常心,将其看作“民国之趣事,正史之补充”来感受。

    矢原谦吉这部作品,除了我们这个白话文译本,在中国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香港掌故月刊社1974年出版的,一个是内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有所删节。我们的版本对以上两者有所参考,在这里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