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拜伦——敢于面对任何风暴

拜伦——敢于面对任何风暴

    】姓名:拜伦

    】生卒年:1788—1824

    】籍贯:英国伦敦

    1788年,拜伦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拜伦生下来就长得特别漂亮,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右脚有一点畸形,母亲也因此不喜欢他。更不幸的是,在拜伦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后来,父亲逃债去了法国,第二年便死在国外。小拜伦此后便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性情暴躁,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她不仅不关心拜伦的教育,还经常拿拜伦当出气筒。母亲发脾气时,随时都有可能把手里的东西向拜伦扔过来。在家里拜伦唯一的心理寄托是姐姐奥古斯塔,每当小拜伦受了委屈,便向姐姐倾诉。姐姐总是鼓励他要做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垂头丧气。姐姐很爱读诗,她经常给小拜伦读一些优美的诗句。拜伦对诗很感兴趣,在姐姐的指导下他小小年纪就背过了许多诗。

    7岁时拜伦上学了。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拜伦性格孤僻,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一些同学还经常嘲笑他身上的残疾,拜伦常和同学打架。拜伦也不喜欢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因此成绩比较差。但拜伦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他常常捧着《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等书籍,一看就是半天。他还一直保持着对诗歌的喜爱,一有感想便写成诗拿给姐姐看。10岁那一年,拜伦的叔父去世了,因为他没有亲生儿子,拜伦便继承了他的爵位和庄园。这样拜伦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原先看不起他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巴结他,连老师也改变了以前对他不闻不问的态度,亲热地喊他“拜伦男爵”。拜伦对此很反感,他讨厌这些人的世故和欺软怕硬。

    1805年,17岁的拜伦进入了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和文学。拜伦非常喜欢这两门功课,学习特别用功。他除了上课就是在图书馆里看书,这期间他读了大量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在大学期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拜伦这段时间的诗主要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上流社会的蔑视,表达了他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不过这本诗集并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1808年,拜伦毕业了。他先是到欧洲南部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这期间,他看到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拿破仑入侵的战争场面;看到了希腊人民在土耳其的奴役下的悲惨生活。这些对拜伦的触动很大,在旅途中他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拜伦在达达尼尔海峡渔民家歇息

    】拜伦是横渡海峡活动的创始人。1810年,他为缅怀一对传说中的恋人,用1小时10分钟横渡了1008米宽的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

    1809年3月,拜伦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英国贵族院,当了一名议员。拜伦为人正直,不愿巴结权贵。那一天,拜伦就职宣誓仪式结束以后,议长过来和他握手表示祝贺。拜伦没有和他握手,只是用指尖点了他的手掌一下,然后就坐到了反对派的席位上。拜伦十分同情受压迫的工人群众,他在议会中总是为劳动者和进步者说话。1811年,英国工人掀起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有些工人还捣毁了工厂里的机器。议会决定对工人进行严厉的制裁,许多议员还主张将捣毁机器的工人施以绞刑。拜伦坚决反对,而议会最后还是通过了严惩工人的法案。拜伦对此十分愤慨,他发表了诗歌《“反对破坏机器法案”制度者颂》,对议会保守派的行为进行声讨。拜伦成了当权者的眼中钉,他们处处打压拜伦。面对压力拜伦没有屈服,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但国内的气氛很让拜伦感到压抑,1816年,拜伦离开了祖国迁到瑞士居住。在瑞士期间,他继续创作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后几章,歌颂西班牙和希腊人民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发表后,在欧洲引起了很大反响,拜伦一夜之间声名鹊起。1817年,拜伦迁到了意大利,这期间他创作了长诗《青铜世纪》和诗体《唐·璜》。这两部作品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歌颂了欧洲人民勇于斗争的精神,是拜伦的重要作品。

    拜伦是19世纪英国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以诗歌颂正义、抨击黑暗势力,他本人也因此受到了世人的敬仰。

    成才启示

    有质量的,可以不断完善一个人的人格。

    没有崇高的理想就没有伟大的目标。

    信仰属于灵魂的范畴。它是生活的希望,安全的铁锚,灵魂的解脱。它能将人引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因为他对人间的苦难非常敏感,对人生观感到极度悲观,所以被人称作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