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现取名《说三国》,说的是三国形形色色人物。
本书原拟与拙作《水浒黑白绰号谭》配套,曾拟名为《三国大小脸谱志》,是以人为篇,写三国人,三国人的真容,而不是文化中的三国人。
三国人出自《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书写作侧重于三国人的历史,务必做到史有所据,情有所出。
由于演义和平话戏剧等的碰撞和融合,历史上的三国人,呈现于今日社会和民众心理的,有的比较顺谱,即《三国志》的分量稍多些,演义和平话戏剧的文化涂料较淡些;有的则离谱了,加上现代人的商业运作和打造,已经嬗变为打着三国故事旗号的另类人物了,其中特别是三国史上的几位女性:刘备妾甘夫人、孙权妹和江西美女两位桥姑娘。笔者意在恢复三国人原来面目,书中虽分别写了曹操、蔡文姬、刘备、关羽、诸葛亮、孙权、陆逊等“知名度”极高人物,但对那些“知名度”较低人物也予以关注。如关羽镇守荆州的第一副手、治中潘溶,《三国演义》借后来死于夷陵的王甫之口:“潘溶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说其颟顸,后来还主动降吴,这是有悖于史的;钟繇,是汉魏之际很有才识之人,文武兼备,《三国演义》却把他作为马超手下败将,一笔带过;与姜维同时白天水降蜀的梁绪、尹赏、梁虔,虽是州郡属官,诸葛亮给他们在成都做高官:梁绪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因为梁、尹均为凉州望族,在本地颇有势力和人众。而对更多民众熟悉的三国人,务求据史穿插能衬托传主性格、行为的细节,如刘备在戏剧中乃“帝王相”,五绺长须,其实此人少年时无须,成年时仍无须,加上中等身材,大耳朵,长手臂,很有点与常人不同的“异相”;孙权碧眼紫须,但他的身材却那么不协调,骑在高头大马上是“长上短下”,不甚整齐;吕布此人很有文化,否则何以能在丁原幕中当掌管文书的主簿官呢?
三国人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在三国纷争时期,几乎都是铁和血,缺乏更多生活情趣,但从《三同志》里仍可挖掘出丝丝缕缕的男女情感。如曹操找女人是不择手段的,以致延误大事、要事:假如他在下邳遵守诺言,交出关羽所爱秦宜禄太太,关羽日后是否会背曹演出一场“千里走单骑”的重头戏?假如在宛城不纳张济未亡人,就不致激怒张绣,遭到长子曹昂被杀的损失。三国女性并非如文学艺术所塑造的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如貂蝉),但她们的参与,确实增添了故事的情节,所以本书也写了一些她们的婚姻。此外,通常认为,三国领袖都是懂得搞政治联姻的,曹操、孙权因儿子多,女儿多,自然在行;刘备就缺乏这资本了,但刘阿斗却相当懂得这一套,他的三位公主就分别嫁与诸葛瞻、关统和费恭的。
本书还就三国人的谱系作了查索。
近年谱牒学兴起,虽有行家界定,明以前的谱牒,除山东孔氏、江西张氏等,其余很难证实是可追溯至宋元之前的。但中华姓氏源远流长,由此织成了三国人的后裔源流,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在海内外都有庞大的子孙世系;东吴孙氏和江东大族顾、陆、朱(施)、张历尽千年,根深叶茂。笔者也作了叙述,以期引起读者的关切和兴趣。
承蒙张晓敏社长关心本书的出版,并对本书从学术性、稳定性和趣味性视角多加考虑和运作,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国学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库,本书仍只能是一个尝试,以求于同行和读者。
盛巽昌
二○○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