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朱由检:疑心过重杀大将,山海关过明国亡

朱由检:疑心过重杀大将,山海关过明国亡

    江河日下未灰心,如履薄冰掌乾坤。多疑自毁长城倒,山海无阻忆忠魂。

    出轨人物:朱由检,即明思宗,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国之君。

    生卒年份:生于1610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景山)自缢身亡,终年35岁,在位17年。

    在位时间:公元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在位期间大力铲除了阉党,并留下罪己诏,力图争取民心,有所作为,但明朝国力已无法振兴。在位期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清朝势大,明朝俨然已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出轨点:明朝后期,北方的女真族迅速壮大,并逐渐形成了对明朝中央政府的危险,好在明朝的皇帝还都不算太昏庸,在边境上增派重兵,有力阻止了女真族的入侵。崇祯时,皇太极屡次举兵挑衅,但是边关将领袁崇焕成了他们一道难以逾越的城墙,正当皇太极一筹莫展之时,他利用反间计,企图离间崇祯和袁崇焕的关系,果然,崇祯中计杀了袁崇焕,而崇祯和明朝的悲剧从此开始了。

    人们常用“无话不谈”“形影不离”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好像就是完全信任,没有任何怀疑,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真的存在吗?

    不可否认,这种关系是存在的,但前提是双方没有利益冲突。一个好朋友可能会告诉你他恋爱了,他今天心情不好,甚至可能是很丢脸的事他也会告诉你,但是要是你的朋友中了百万大奖你能保证他一定会告诉你吗?不一定。

    上面说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上下级的关系,那么就更加复杂了。在古代,皇帝是不可能完全相信臣子的,他随时都会防着身边的人,适当的防范其实也是必要的,毕竟权力的诱惑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忠诚度,但是如果怀疑过重,也是一件坏事,不仅会冤枉了他人,还可能为自己带来不能挽回的损失。

    崇祯误杀袁崇焕的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所戍防区,即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攻陷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焕得到消息后,立刻急点9000兵马,日夜兼驰,赶在皇太极之前,到达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雪纷飞,兵饥马饿,粮草缺乏,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身先士卒,策马迎敌,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多次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使得皇太极的奇袭计划破产。

    想当年,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曾多次败给袁崇焕,最后郁郁而终。后来,决心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败给了袁崇焕,而今天皇太极再次受挫于袁崇焕,但是这次,皇太极并没有打算轻易放弃。一方面皇太极正在苦思破敌之策,妄图一举歼灭明军,攻入北京城;另一方面袁崇焕也在休整兵马,准备再战。

    正在皇太极苦思不得其法时,一出“反间计”闪过了他的脑海。此前,皇太极的军队俘虏了明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这两人其实就是朝廷里养马的官。皇太极先将二人带到德胜门外,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巴克什达海等,对他们严加监守。高鸿中、鲍承先等按照皇太极的安排,夜里住在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贴着墙壁悄悄说话,谈话中故意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将献出城池,纳皇太极进城,事后两人平分天下。太监杨春、王成德听后大惊。

    事后高鸿中、鲍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杨春、王成德。他们回到紫禁城,将窃听到的高鸿中、鲍承先的密谈内容,密报给了崇祯皇帝,崇祯帝本就多疑,加之袁崇焕手握重兵,便信以为真,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露宿城外,粮草甚是缺乏,但是袁崇焕治军严明,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仍严令士兵不许抢老百姓家的粮食充饥,不许砍伐老百姓的树木点火取暖。一次,一个士兵实在是饿极了,就偷了农家的一块面饼,袁崇焕知道后,为了严肃军纪不得已把这个士兵当众斩首。军队缺饷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此时听到皇帝要议军饷,便急不可待地要入城。

    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颇感奇怪,皇帝不是命他从城门入城,而是从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让其坐在筐子里,然后上去,虽然袁崇焕觉得很是奇怪,但还是坐上去了。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严肃地坐在那里,军饷只字未提,而是下令将其逮捕。袁崇焕如坠九霄云里,不知所措。后被押送到锦衣卫大狱,不久便被处死。

    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袁崇焕又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崇祯对袁崇焕有所怀疑也属正常,但是崇祯并没有认真分析当时的情况。其一,当时皇太极迟迟不能入关,是因为谁的原因?是袁崇焕,袁崇焕可以说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他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所以,关于袁崇焕的流言很可能是皇太极的离间计;其二,在魏忠贤弄权,惑乱国家的时候,袁崇焕尚且坚守边关,没有谋反,现在魏忠贤及其宦官势力被诛,朝廷重新恢复了平静,明朝振兴的希望开始显现,袁崇焕凭什么要和皇太极勾结谋反呢?其三,召见袁崇焕时,袁崇焕只身前往,如果他真是有鬼,至少应该做一些防范,况且用绳子吊人这种方法本就不合常理,袁崇焕还义无反顾地上去了,可见他心里一心只想到与皇帝议事,没有丝毫怀疑。如果崇祯能思考这三点,也许就不会轻易捉拿袁崇焕下狱了。

    退一步讲,崇祯即使是怀疑袁崇焕有异心,完全可以派另一个心腹将领分掉袁崇焕的一些兵权,而不是不问情由,任意滥杀。这里,其实就牵涉到一个领导者如何处理和下级关系的问题。

    作为一个上级,首先应该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下属信心和力量,这样下属才能真心为自己办事,但是在竞争激励的社会中,下属太强往往会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对自己的下属也要防着点,不能让他风头出尽,抢自己的光芒。具体地说,就是凡事不能完全依靠一个下属,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势力,并让他们形成竞争机制,这样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段历史读来令人扼腕,如果当初崇祯没有误杀袁崇焕,历史又是怎样的呢?也许崇祯真能中兴明朝,而清朝也就不存在了,历史不会重演。只能告诉世人一个事实,那就是明朝历史的轨迹是因崇祯的多疑而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