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洪秀全:仕途不济揭竿起,享乐无道功一篑

洪秀全:仕途不济揭竿起,享乐无道功一篑

    乱世揭竿真英豪,欲倒乾坤覆清朝。可叹功业未一半,已自享乐更无道。

    出轨人物: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

    生卒年份:公元1814年—1864年。

    出轨点:清末,洪秀全以创立拜上帝教吸引教众,然后揭竿而起反抗清朝,并建立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进取意识逐渐丧失,开始享乐,由于自己的偏激、多疑,导致了天京变乱和石达开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

    自古道:“守业更比创业难。”创业固然艰辛,但是如何守住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基业更是一个难题。

    历史上秦朝和隋朝都是统一的王朝,都是经筚路蓝缕之艰才建国的,可是建国后又怎么样呢?秦朝只存在了15年,隋朝也不过存在了30多年。特别是秦国,若从公元前246年秦王赵政登基算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整整用了25年,其艰难可见一斑。但为什么它们会这么“短命”?这和执政者有着重要的关系。

    下面这位历史人物就是以自己的享乐无道导致历史出轨的典型人物。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村中父老均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了,特别是第三次落选给了洪秀全巨大的打击,他还因此重病了一场,一度昏迷。据说他在病中梦见一老人对他说,他是奉上天的旨意,到人间来斩妖除魔的。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后来,洪秀全接触到了基督教《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梦境对比,认为自己就是受上帝之命下凡来拯救黎民百姓的神仙化身,一气之下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后来他吸引了很多教众成立了“拜上帝教”,并自称是耶稣之弟,天父之次子,下到人间来替天行道。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传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1844年,洪秀全和冯云山转至广西一带传教,信徒日增。但洪秀全不久便返回广东,留下冯云山继续发展。1845年至1846年间,洪秀全在家乡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作品。其后再到广西与冯云山会合,并制定了拜上帝会的教规。鉴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大了对人民的盘剥,以及拜上帝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益加深,洪秀全等人决定反清,终于在1851年1月正式宣布起义,揭竿而起。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自尽。此时,太平军人数大增,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将江宁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和群众,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渐渐地,大权落入了东王杨秀清手上,洪秀全甚为忌惮,于是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秦日纲诛杀东王。9月,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接着,韦昌辉、秦日纲亦被诛,史称这场变乱为“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让翼王石达开主政,一段时间后,洪秀全觉得石达开威望甚高,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目的是牵制石达开,这两人根本就是脓包,对朝政一窍不通,这引起石达开的不满。1857年石达开带领大军出走,后被清军所杀。

    石达开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出现分裂局面,成为太平天国由胜转弱的标志。其后,陈玉成、李秀成攻破了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根本不问才德、功劳,只要是亲戚、同乡或捐有钱粮者,都一律封王。封王人数竟达到2700人以上,造成后期天国朝政混乱、官员冗杂。

    除了性格多疑,性情暴烈是洪秀全最为突出的特征。杨秀清也曾指责洪秀全“性气太烈”。洪秀全一旦火起,就会严厉地责罚人,轻则怒斥、杖责、不给饭吃,重则斩手断脚、杀头。而且洪秀全性情固执,脾气暴烈如火,根本不给人分辩的机会,他说:“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他力图通过严酷的刑罚维持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洪秀全无道多疑,大失民心,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削弱,虽然后期李秀成、陈玉成为了保卫天京打了几次漂亮仗,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天京陷落前,洪秀全在绝望中病逝。

    前期的洪秀全汲取基督教义,宣扬平等,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但是在定都天京后,他把这些宗旨完全抛诸脑后,变得骄奢淫逸、脱离了群众和将领,结果酿成了天京变乱。

    在天京变乱之后,他一度重用石达开主持大局,本是一个正确的举措,但是忌于石达开在群众中的威望,他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开始排挤石达开,他排挤石达开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安插亲信,但没想到他安排的两个哥哥贪暴凶横、胡作非为,激起了群众的极为不满,让自己很是难堪。

    石达开和杨秀清都是太平天国中杰出的军事将领,但石达开不同于杨秀清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因此更加得到了群众和士兵的爱戴,他的出走无论是对于太平天国,还是洪秀全都是极大的损失。石达开率10万兵出走后,使太平军在各个主要战场上兵力大大削弱,给清军大举反扑造成了机会,使太平天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洪秀全从牵制石达开开始,不再是前期的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表面上照顾了大多数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实际上让群众看到的是赏罚不明,反而失掉了民心。除了多疑和任人唯亲,洪秀全残暴的个性也让自己和群众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心墙,让人们对宽容仁慈的“上帝之弟”产生了怀疑。

    自古皆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一个领导者的成功与民心所向有很大的关系,而民心所向,则取决于领导者怎样施道,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正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道”才是正道。像洪秀全贪图享乐、任人唯亲,打击忠义有能之士,滥用私刑,显然是“无道”,是得不到群众真心支持的。

    假如洪秀全在定都后,能继续保持斗志,清心寡欲,不脱离群众和将领,也可能就不会发生天京变乱和石达开的出走,历史的轨迹也不会发生变化,说不定还真的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