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王昭君: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王昭君: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出轨人物: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今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人,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与西施、貂蝉、杨贵妃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美女。

    生卒年份:约生于公元前53,卒年不详。

    出轨点:竟宁元年春(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亲觑元帝,要求“婿汉氏以自亲”。为维护民族团结,王昭君毅然“出塞”。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皇后),从此汉匈两族和睦相处,“数世不见烽火之警,人民炽盛,牛羊遍野”。董必武有诗赞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意,舞文弄墨总徒劳。”

    建昭元年,汉元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以补充后宫。当时出身平民的王昭君年当十八,被选入宫。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召见,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当时,要想得到皇帝的宠幸,巴结画工毛延寿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持的,无不运用各种渠道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不懂这些规矩,再加上自认为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画王昭君时,曾向她暗示索要贿金,但王昭君没有搭理他,反而讥讽了他,毛延寿见王昭君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眼睛上的丹青,点到脸上。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十分讨厌她。王昭君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5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

    在5年的时间里,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炼自己。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别无选择之下,王昭君只好无声无息地打发漫漫的长夜和白昼。

    然而,到了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见,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呼韩邪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十分有礼。汉元帝大为高兴,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一听颇为高兴,想以此拴住呼韩邪这匹野马。这个历史当口,王昭君自愿请求担当这份使命。历史选择了她,在得到双方的同意下,王昭君成为第一位出身平民的“和亲”大使。

    临行之日,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中更见英爽之气。她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长安,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匈奴人马和朝廷派出的护卫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场面十分热闹。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人们无不为之嗟叹不已。王昭君出了长安北门,渐行渐远,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慰藉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回望长安已经了无踪影。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万里荒漠出现一道亮丽风景。到达匈奴王廷,只见牛羊遍地,青草无边。到了傍晚,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阅氏(皇后)。

    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多不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愤而反抗的一种方式。昭君从繁华热闹的中原乍到气候严寒的漠北,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再加上呼韩邪年龄比她大一倍还多,两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但呼韩邪单于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对她百般迁就,万般爱抚,处处博取她的欢心,也让她备感安慰。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临别时的要求,把她的父母兄弟一起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呼韩邪并派使者送往汉朝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典,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弓卒,以休天子之民。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廷三个月后,汉元帝崩逝。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24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王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和谐,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几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35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能够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起到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正因为这层关系,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

    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世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汉哀帝也差使臣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

    “昭君出塞”已成千古佳话。那时匈奴对大汉虎视眈眈,大汉用“和”的政策来稳定边境,昭君不过是一个宫女,但她完成了大汉的使命。在离别汉疆的时候,昭君流下了热泪,因为她怀念着生自己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但此时,已决定她将不可能再次回到自己的故乡,昭君出塞之后再没也有回来,死在了匈奴。但昭君为大汉所做的贡献并没有因为昭君的离去而结束,她把大汉的一些生产生活资料带到了匈奴,为匈奴的生产力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融合。

    王昭君被后世之人尊为和平的使者,她的子女也为匈、汉和平奔走努力。人们尊敬这位出塞的女子,在中国历史上,仅以昭君名字命名的诗就不下百首,可见她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