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人物:武则天,亦作武曌、武照,通称武则天或武后。
生卒年份:生于公元624年,卒于公元705年。
出轨点: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事理。史载,武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识,诗词歌赋也都有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尔不群。
唐太宗贞观十年,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病逝,第二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者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这让她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但可能由于性格倔强,不善施展女人的温柔手段,武则天并不甚受太宗的宠爱。因此,进宫12年她也没有为太宗生育一男半女,才人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升。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去世,按照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要出家做尼姑,生育过的则要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武则天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然而,武则天的转机来自于太宗的儿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武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宫,晋封为“昭仪”,进号哀妃。
武则天这次再入宫也和宫中的斗争也有关,当时的王皇后为了和萧淑妃争宠,鼓动高宗接武则天进宫,她还自己做主让武则天先蓄发,然后再入宫。王皇后没有想到自己在引狼入室。入宫后,武则天很感激王皇后的照顾。她对王皇后非常尊敬,侍奉得也很周到,这使高宗也很高兴。武则天的嫔妃地位被升到了昭仪。
此时,高宗只宠爱武则天一人。她前后生下4男2女,而高宗总共才有12个子女,后边的6个都是武则天所生。武则天的性格决定了她不甘居人之下,她的目标是皇后。等到地位稳固之后,她便开始别有心计地去活动。武则天首先联合王皇后打击萧淑妃,等高宗把萧淑妃废成庶人后,武则天便开始对王皇后痛下杀手。武则天生下的第二胎是个女孩,非常可爱,王皇后也很喜欢且经常去看望。一次,王皇后因回避高宗探视这个女儿,知趣地先行离开。武则天为了皇后之位,竟利用这个机会对亲生女儿下了毒手。她趁皇后刚走,就将女儿掐死,然后盖好被子,伪装好。高宗来了,她假装笑脸相迎。等再看到女儿时,武则天痛哭失声。高宗听说刚才王皇后来过,而王皇后也一直未曾生育,大怒之下认定这必是王皇后所为,下决心要废掉她。
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他们强烈地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绩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永徽六年,高宗正式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入武氏之手。然而,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还是没有放过,最终将二人各责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
武则天的毒辣性格和权力欲望同她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她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养成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以及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不但在她漫漫皇后路上有所显现,在此后她参政乃至“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和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到显庆四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缴;罢免朝中褚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武则天从参政步入执政,“黜陆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心狠手辣,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由于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诱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金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一国权柄,尽在武后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武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本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后,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即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她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舆论上打击和削弱一贯反对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她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武则天首先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准备将来作都城用。她还把唐朝文武百官的名称进行了变动:尚书省改成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垂相,门下省改为莺台,侍中改为纳言,中书省改为凤阁,这明显的是体现了女性特征,所以原来的宰相名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改成了“同凤阁莺台三品”。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也改了名称:吏部改成天官,户部成了地官,礼部是春官,兵部是夏官,刑部是秋官,工部是冬官。御史台分成了左肃政和右肃政两台,由左台负责监察朝廷,右台负责纠察地方郡县。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邪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于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武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首先,重视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从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土地政策,不但有利于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的税收。但是,唐朝建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豪门大户通过强制掠夺或者买卖的手段兼并农户的土地。结果贫苦的农户丧失了土地,财产典当殆尽,只好到处流浪,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国家的税收也没有了保证。武则天明令禁止土地兼并,保护农户的利益,并鼓励地方官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规定州县官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就予以提升和奖励;而“为政苛暴,户口流移”的就要解除职务,并加以惩罚。她还组织编写了名为《兆人本业记》的农书,颁行全国,发给各州县来京的朝集史。这部书主要对农时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因而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00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其次,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庶族士人。武则天即位之后,摒弃以前以家世为标准的陋习,下令不拘资历深浅或者门第高低,任何人都可以推荐人才到朝廷做官,也可以毛遂自荐,经过考试之后,量才录用。科举制度从隋朝的时候开始,但是真正完善起来,却是在武则天时期。通过这个途径,那些出身贫寒的人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获得官职。天授元年,武则天“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长安二年,又开武举,选拔军事人才,一时间群贤毕集。她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以及边将如唐休、娄师德、郭元振等人,都堪称人杰。这些人对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一度影响到此后的唐玄宗时代。
再次,恩威并用,巩固边防。很久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对中原进行侵扰,尤其是气候状况不好的时候更是如此,历代统治者对此都很伤脑筋。秦朝的时候修筑了万里长城,为的就是抵御匈奴的掠夺。武则天时期,采取恩威并用的方式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时常南下掠夺,武则天命令采取募兵、发奴、就地组织团结兵等办法,解决了兵源。历代抗击少数民族的时候,粮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边疆远离经济中心地区,所以常常由于粮食不济而最终失败。针对这一问题,武则天采取大兴屯田的政策,在边地设立屯田,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这样一来,也就顺利地解决了粮源问题,解除了战争的后顾之忧。长寿元年,武则天利用吐蕃内乱之机,命武威军部管王孝杰进攻吐蕃,大获全胜,恢复和重建了龟兹、于闻、疏勒、碎叶四镇,巩固了唐帝国西部的边防,天山南北地区被纳入到了唐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由于这一地区的交通得到了疏导,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西亚的商路得到了重新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武则天还比较好地处理了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大胆起用少数民族的将领,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重视文治,身体力行。武则天不但倚重武功,也重视文治,她还亲自倡导编撰重要的文集。她召集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等诸儒,于内禁殿撰《玄览》《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正范》各30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各20卷。武则天自己的文学修养也比较高,作有《垂拱集》上百卷和《金轮集》10卷,可惜现在已经失传。《全唐诗》等录有她的诗作58首,其中多数是庙堂祭奠时候的作品,但也有记游抒情的诗篇。
公元704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宰相,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正月二十五这天,武则天不情愿地离开了她做了15年女皇的宫殿,搬到了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给她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但没有了帝位的武则天心情很坏,精神的支柱没有了,本来就年老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在705年的十一月初二,虚岁82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时她异常清醒,立下了遗嘱,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干陵,和高宗合葬。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是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她还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家属,而其他被酷吏迫害的人早在她被迫下台前已经赦免。706年的正月,武则天的灵柩运回了长安,和高宗合葬在干陵。
武则天死后,她的谥号变过几次,但儿孙们的尊敬态度没有变。睿宗第二次即位后,改称为“天后”,后来又先后改为“大圣天后”,尊为“天后皇帝”,改为“圣后”。唐玄宗即位后,改为“则天皇后”,比较客观。到了749年,最后把武则天的谥号定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一生功过参半。除任用酷吏,嗜好男宠外,她崇尚佛教,修建了大量的寺院、明堂,造天枢、铸九鼎,仅用钢铁就达200余万斤。她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凿石窟(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那时候开凿的)。晚年的时候她好大喜功,生活奢靡,也耗费了大量的财资和劳力,这些都为后世所诟病。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中,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其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武则天的这一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但无论如何,她毕竟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在那个年代,要想跟男人们平起平坐,她别无选择。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而又惊人的统一。她也用事实证明了她超人的治国才能,她当政的年代,历史得到了发展,经济增长也比较迅速。武则天不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独揽大权的女人,前有西汉的吕雉,后有慈禧太后,但吕后和慈禧的政绩都是远远比不上武则天的。妖媚惑主?祸乱宫闱?——终是巾帼不让须眉!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客观地评价这个可谓可敬的巾帼英雄——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