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名叫阿里斯东,母亲叫柏里克蒂娥尼,是改革家梭伦的后裔。
柏拉图本名阿里斯托克利,据说因为他生有一个阔额头,所以得了个诨号“柏拉图”,后来这个名字也就叫出了名。
柏拉图青年时代,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18岁时他应征入伍。他青年时期像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富于语言才能。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腐败的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不得不暂离雅典,大约从28岁到40岁之间,他作了一次海外游历。他先到邻邦墨加拉,从那里渡海去北非。他先后到过希腊殖民城市昔伦尼和金字塔之乡埃及。然后来到南意大利,在那里接触到毕达哥拉斯派门徒如阿基达等,这些人对哲学有着坚定的信念,知识渊博,又执掌着政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
柏拉图曾经有三次西西里之行,他试图把政治理想付诸现实,俱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是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到达西西里岛,在叙拉古宫廷会见僭主狄奥尼修一世,宾主交谈并不投机。僭主信奉军事实力,柏拉图谈论唯心论哲学,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次是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应戴昂邀请,去叙拉古担任新即位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
第三次是公元前361年,狄奥尼修二世再邀柏拉图前往叙拉古,结果仍不顺利,败兴而归。
据说柏拉图在返国途中被人卖为奴隶,幸得熟人慷慨解囊,以20明那替他赎身。
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凯菲索区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园,他做了一名教师,一边著作,一边教学。他在阿卡德米的入口处写了“不懂几何学者勿入”的字样,告诉人们,没有几何学的知识休想登上柏拉图的学术殿堂。
柏拉图主持学园约四十载,学园的建立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某些方面还是西欧科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意味着在长期等待之后,他已经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
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形式写成的。主要有《辩诉篇》、《克利托篇》、《普罗塔戈拉篇》、《高吉亚篇》、《曼诺篇》、《共和国篇》(即《理想国》)、《菲多篇》、《宴话篇》、《菲德罗篇》、《智者篇》、《法律篇》等。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岁高龄卒其天年。柏拉图死后,他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