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2月21日,爱迪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农民家庭,从小时候起,他就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尤其爱做实验。8岁时,爱迪生入校读书,由于考试成绩太差,三个月后,老师勒令其退学,从此以后,爱迪生再也没走进过学校的大门。
12岁时,爱迪生就到火车上去卖报纸和食品,挣钱补贴家里为自己做实验而增加的开支。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同时也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一次意外的事故,他的耳膜被震破,几乎丧失听力,从此这个缺陷伴随了他一生。残酷的现实并没有使爱迪生灰心丧气,在16岁到21岁这五年间,由于生活所迫,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是爱迪生始终没有停止过读书和实验。
爱迪生
有一次,爱迪生奋不顾身地从车轮下抢救了一个小孩。原来这个孩子是车站站长的儿子,为了感谢爱迪生,站长决定亲自教他收发报技术。爱迪生勤奋好学,只三个月,他的收发报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了。这次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的多项伟大发明打下了良好基础。
1868年冬天,爱迪生经朋友介绍,到波士顿的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当报务员。这里的报务工作十分繁忙,许多电报经常积压着不能及时发出去。他想:要是在一条线路上同时发送两份电报,效率不就可以提高一倍吗?幻想总是发明的前奏。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忘了吃饭。朋友们都十分担心爱迪生累坏了身体,可他却说:“人生太短促了,要干的事情那么多,我怎么能不争分夺秒呢?”
双重发报机终于试制成功了,爱迪生为电报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报纸以醒目的位置刊登了这则消息,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开始崭露头角。
爱迪生在波士顿试制发报机期间常常有机会去制造电气机械的查尔斯·威廉斯的工厂去。后来他被允许到工厂里做实验。爱迪生就在这家工厂里完成了他的第一项专利——电动投票记录器,这一年他22岁。他在华盛顿的政治家们面前演示,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理由是,为了阻碍对问题的讨论,投票方法越慢越好。爱迪生从这一经历中吸取了非常深刻的教训,那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课题研究,专心地从技术上正确解决这个课题。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明社会所需要的东西,“只是发明家个人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爱迪生一生共有两千多项发明,其中一千三百多项获专利权。
在爱迪生的所有发明中,数电灯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最大。在爱迪生以前,还没有人发明出一种实用的电灯。1878年,爱迪生在发明了自动电报机、打字机、留声机后,决心研究出造价低廉、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照明电灯。
一开始,爱迪生想到,当电流把一小截电线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可以把它装到玻璃泡里照明。但用普通导体一烧到白热化就断了,于是他想到了耐高温的炭丝。他把一小截炭丝放进玻璃泡里,一通电炭丝很快也断了。“应该选择更耐高温的材料。”爱迪生说。他和助手们又用白金试了几次,可是这种材料虽然使发光的时间延长,但不时地自动熄灭,然后再自动发光,并且价钱昂贵,效果很不理想。
虽然多次失败,爱迪生并不气馁,他依然痴心不改地继续着自己的试验。他把已知的耐热材料列了一个单子,总共有1600种之多。然后,他和助手们一一试验,但没有一种材料适用。1879年末的一天,爱迪生在火炉旁闲坐,看着炉中炽热的炭火,不禁叫道:“炭!”他用木炭做了个炭条,经过试验后还是不行,因为木炭太脆,没有韧性。这时他看到手边有条用棉纱织成的围巾,他心里想:“棉纱的纤维比木材好,能不能用这种材料呢?”想罢,他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放在炉火上烧成焦炭,然后,他小心地把这根棉纱炭丝装进玻璃泡里,通电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经过几次更换棉纱炭丝,点燃的时间从13个小时一下子延长到45小时。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能点45个小时,这消息一经传开,英国伦敦的煤气股票价格暴跌,人们预感到,煤气照明必将被电力照明所取代。当人们纷纷向爱迪生表示祝贺时,他却一个劲儿地摇头,爱迪生希望他的灯泡能够点燃1000个小时以上!在以后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里,爱迪生把各种植物都拿去做了试验,甚至连马鬃、人的头发和胡须,都成了试验品。1906年,爱迪生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电灯材料——钨丝。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