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10月21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位普通的机械师家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炸药大王诺贝尔,全名叫做艾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美丽如画。在一个较偏僻的里弄中,这个姓诺贝尔的家庭,过着小康而和睦的生活。机械师下班回家,主妇操持家务完毕,孩子们放学之后,屋子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老诺贝尔一个接着一个地讲着古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发展的故事,小诺贝尔们则睁大眼睛,没完没了地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日复一日,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夫妇俩看着他们的一群孩子都在健康成长,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诺贝尔8岁那年入学,在同年级众多的小学生中,他表现出非凡的接受能力,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他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没有学过化学专业,但为了工程的需要,只好自己试做炸药。有一次,非常不幸,炸药发生爆炸,引起一场大火,把自家和邻居的房子都烧掉了。顿时倾家荡产而且被街坊四邻所不容,他只好只身去邻国芬兰找事做。不久,他创制了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又受邀去了俄国,安定下来之后,伊曼纽尔·诺贝尔就将全家人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诺贝尔兄弟们不会俄语,于是他们都在家中由一位家庭教师教授功课,其余时间就跟着父亲到工厂里打打零工。诺贝尔从小在父亲身边,耳闻目睹,深受影响,1850年他刚满17岁时便以工程师的名义去美国学习和实习,又到欧美一些国家考察,四年后才重新回到祖国。在这一段时间里,诺贝尔不仅勤奋读书,掌握了多国语言文字,还了解到当时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自己定下了从事化学研究和改进炸药的理想。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和军火制作人员,在用硝石、硫黄、木炭配制各种用途的炸药时,常有不幸的火灾、爆炸、烧伤、炸死等事故发生,但终于得到了不同的成熟配方和较安全的操作经验。黑火药后来传到欧洲,激起了欧洲人制造爆炸力更猛的炸药的要求,诺贝尔所处的正是人们提出这一要求的时代。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研制烈性新炸药。法国人发明了性能优良的炸药的消息刺激了诺贝尔,促使他竭尽全力地加快研究活动进程,为此,他在一生中,经受了多次生命的考验。
1847年,意大利人苏伯诺制成了一种有强烈爆炸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液体,叫做硝酸甘油,但由于硝酸甘油对振动很敏感,制造和运输都很危险。从1862年开始,诺贝尔用了三四年的时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首先制出了炸药引爆药雷酸汞。在一次接近成功的实验中,突然发生强烈爆炸,室外的人都以为诺贝尔必被炸死无疑,然而等到弥漫的烟尘消散时,满身血迹的诺贝尔竟从破碎的瓦砾堆中奇迹般爬了出来。他伸臂跳跃,狂呼这次实验的成功,全然忘掉了全身的伤痛。现在人们所使用的一切爆炸的引信雷管中,都装有雷酸汞。
诺贝尔在研制硝酸甘油的引爆剂同时,也在研制硝酸甘油的稳定剂。开始他试着将硝酸甘油和黑火药混合,但放置时间稍长就会不爆炸而只燃烧,因此没有使用价值。后来他又用一种醇(甲醇)的液体跟硝酸甘油混合,效果较好。在瑞典国内获得了这一发明的专利之后,诺贝尔父子俩就带着这一成果来到法国。
在法国,他们开始想得到富商的资助开办工厂,但没人愿为这“不可思议”的爆炸物出资。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受到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的赞许,得到10万法郎的资金,才在法国的海伦坡建造了一座实验所。
不幸再次发生,1867年9月3日,海伦坡实验所发生了意外的大爆炸,正在作实验的诺贝尔的弟弟埃密·诺贝尔当场身亡,许多人遇难,就连诺贝尔的父亲也被炸成半身不遂。这次轰动一时的海伦坡爆炸事件,使诺贝尔不得不又回到瑞典,面对人们的嘲骂声,他反思自己的过去,重新开始实验。
为了防止事故殃及他人,诺贝尔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只船,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马拉湖上,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碰上刮风,船被吹向岸边,岸边的人就狠狠地驱赶他。由于诺贝尔在困境中坚持实验,经过多次申请,终于得到政府的批准,在温特维根地区,选定了一个适合的场所,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生产硝酸甘油的工厂。
硝酸甘油是用浓硫酸、浓硝酸跟甘油反应制成的,但如果在成品中清洗不够,常会残留酸的成分,这样的后果一是会腐蚀容器,二是会促使硝酸甘油自行分解而引起爆炸。当时诺贝尔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潜在的危险,所以在世界各地,由于硝酸甘油而引起的火车、轮船大爆炸,以及贮存和使用硝酸甘油引起库房、工厂大爆炸的事故,都相继发生。
诺贝尔在公众对硝酸甘油的实用价值产生怀疑时,在各国政府下令禁用硝酸甘油的打击下,并没有退缩。他决定暂时到使用硝酸甘油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建厂,就地生产,减少运输和贮存的事故,同时加紧研究,以改进硝酸甘油的稳定性。
诺贝尔在经过一系列的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一种叫做硅藻土的多孔性固体物质用来吸收硝酸甘油,第一次制成了十分安全的猛烈炸药。因此,他和他的父亲在1868年获得了瑞典科学会颁发的“雷特斯泰特奖”。
1875年,诺贝尔又成功地用硝酸甘油和火棉(硝化纤维)制成不怕水的胶体炸药,并在这一基础上制成了颗粒状的无烟火药,为现代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
人们都知道诺贝尔是制造炸药的化学家,实际上他对多种学科都很感兴趣,富于革新创造精神,一生中共获得过355项发明专利。他对文学也颇为爱好,不仅写诗还写过,可以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
诺贝尔一生研制成功了多种炸药,本想让它去为人类的和平建设服务,但在晚年,当他看到炸药使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死于非命时,十分痛心。因此他主张“所有国家都应该履行和平公约”,并愿意拿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作为奖金,颁给世界上对和平事业作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终身未婚,由于长年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被各种药品熏蚀,多次经受爆炸创伤,后来又患上心脏病,终于在1896年12月10日与世长辞了。临终时,年仅64岁。
诺贝尔临终前留下遗嘱,将他遗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诺贝尔奖基金,将其利息设作奖金。从1901年开始,全世界已有五百多位科学家(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家、经济学家与和平战士以及十多个群众团体获得过诺贝尔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