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占统治地位。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或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急剧提高,同时使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从而使无产阶级日趋贫穷,并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自身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严峻形势下,无产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马克思奠定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基础

    1815年5月,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

    20岁时,父亲把马克思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发现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于是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在思想学术领域也都处于领先地位。这让马克思十分满意。

    马克思

    在柏林大学上学时,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也非常广泛。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841年,马克思在大学毕业之际,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这表明马克思已成为献身人民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主编。上任后,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命思想,所以《莱茵报》成了他进入社会后进行革命工作非常重要的阵地。

    马克思刚刚工作,就遇到了有名的“林木偷盗案”。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后来,一些贵族地主霸占了这些森林和草地,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柴草,却被指控为“偷盗”。广大居民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普鲁士政府只得认真审议这些事情。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竟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偷盗。如果再继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反感,人们纷纷谴责议会的不公平处理。马克思也是义愤填膺,他在《莱茵报》上写了许多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积极维护农民的利益。

    普通民众当然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他们争相购买《莱茵报》。马克思刚开始到《莱茵报》时,其发行量不到800份,几个月之后,已发行3400份,是原来的四倍多。看到马克思在《莱茵报》上所发表的文章,普鲁士政府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因此辞去了报纸主编的职务。

    28岁时,马克思离开德国,来到了巴黎。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知疲倦地到工人家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要求,还经常参加工人组织的秘密会议。由于切身参与工人的活动,马克思清楚地看到,要使工人阶级翻身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全面提高全人类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进而建立一种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同时,马克思又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专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创办了《德法年鉴》杂志。他在这本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的杂志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社会的思想。他又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以后,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论,并以此指导革命实践。而马克思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革命的实践当中去,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亲密战友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诞生于德国西部莱茵省的巴门市。他的父亲是资本家,开办了一间纺织厂,性情暴躁专横。恩格斯中学未毕业,父亲就强迫他停学,让他去学习经商,希望儿子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产业。18岁时,恩格斯被送到德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工作。到了不来梅,恩格斯除了工作之外,继续努力地学习。读书使恩格斯接受了不少新的思想,他了许多国家的进步书刊。在工作中,他看到那些拼命劳作的工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收入却少得可怜,这使他对工人充满了同情之心。

    由于恩格斯刻苦学习,两年后,他能说英、法、意、西班牙、希腊、拉丁等十几种外语。1841年,恩格斯参军了。在部队里,他经常到柏林大学旁听,还发表了几篇理论文章以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

    1842年9月,恩格斯拜见了正在科隆主编《莱茵报》的马克思,二人进行了简短交谈。

    恩格斯

    1842年11月,恩格斯被父亲指派到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纺织厂去考察。在曼彻斯特,恩格斯发现英国工人为了自由、平等、幸福,长期与资产阶级作着斗争。当时,几百万工人正在组织集体签名,要求英国议会批准通过《人民宪章》,让每个工人都有选举权。恩格斯也积极地加入他们的斗争行列,与他们一道争取工人的平等权利。恩格斯每天都去访问工人,了解他们的斗争情况、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愿望。通过实际接触,恩格斯完成了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并把它寄给了当时任法国《德法年鉴》主编的马克思。

    了恩格斯的文章,马克思认为它准确反映了工人的斗争、生活,并且能够及时地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就把它刊登在《德法年鉴》上。他又给恩格斯回信说,希望他能再详细地反映英国工人阶级所面临的问题。不久之后,恩格斯又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这本书里,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就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翻由资产阶级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再一次见面了。他们一起谈工人运动,一起讨论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并合作出版了《神圣家族》一书。在书中,他们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在以后的工作中,恩格斯成为了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二人以不朽的学说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