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冷战时期

冷战时期

    (公元1946-公元1991年)

    进入20世纪以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

    在20世纪上半期,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不过,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然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现代化的启动仍然步履维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汹涌澎湃,不仅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而且东亚、东南亚、北非和拉丁美洲一些民族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现代政治体制。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无不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经济,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到20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这一论断的正确。

    冷战时期

    冷战

    所谓“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针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包括遏制、封锁、颠覆、污蔑、煽动等。

    1946年3月5日,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为标志,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冷战”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术语,是1946年4月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在一篇讲话中首先提出来的。1947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冷战: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等文中,把冷战局面归结为美苏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及相互之间的冲突和不战不和的对峙局面。此后,“冷战”这一政治术语被广泛采用,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反法西斯战争胜局已定,美国已不再需要苏联,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基础已开始动摇。在战争中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起来的美国,急欲在战后建立其领导地位,但鉴于苏联的实力和威望,美国无力也不愿与苏联直接对抗,于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便成为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这一基调影响到20世纪后半个世纪苏美两国领导集团的国际思维——也就是外交家们常说的“冷战思维”。

    为了能够实现反苏、反共、阻挠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的目的,美国极力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周围建立军事集团,到处以反对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和维护美国及西方安全为由干涉他国内政,先后在欧洲、中近东、东南亚等地区建立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等军事或准军事集团。苏联也极力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等与之相对抗,还在世界许多地方通过第三方与美国进行激烈争夺。在战后四十多年里,美苏之间或明或暗进行争斗的事件屡屡发生,大大加剧了地区性紧张局势,有时甚至达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程度。

    美苏两国之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常规和核军备竞赛上。而两国间的对峙好几次达到“热战”边缘,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和20世纪40年代末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几次柏林危机,就是突出的事例。

    整个冷战时期也时不时地爆发局部的“热战”。美苏或一方亲自出马,或通过支持他方在亚非拉等地区进行军事较量。例如:

    在朝鲜,美国操纵“联合国军”,进行了三年多的朝鲜战争;

    在越南,美军又拉了几个盟友同北越作战,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打到20世纪70年代;

    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对受到苏联支持的古巴实行经济制裁,策划颠覆并武装干涉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等左翼政府,派重兵强行入侵亲古巴的格林纳达;

    在南美,美国支持并参与推翻智利等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府;

    在非洲,美国和苏联各支持一方,在刚果、安哥拉、红海之角等地鏖战数年;

    在欧洲,苏联对西柏林的几次封锁都使苏联与美、英、法等国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对峙;

    1979年,苏联重兵入侵阿富汗,由此引发严重的国际危机。

    意识形态的相互对立是冷战中最具特征、持续性最强、影响最难消除的原因和遗产。美苏为壮大自己、削弱对手,在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长期的、耗费巨大的斗争。这种斗争带来的消极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

    与“冷战”密切相关的一个词便是“缓和”。冷战中,美苏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关系一度缓和,以避免发生双方都难以承受的大规模直接冲突,并争取时间去积聚更大的力量。20世纪50年代末的戴维营会谈及“戴维营精神”,20世纪6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的军备控制谈判等,其实都是“缓和”的产物。

    然而,“缓和”并不能真正缓和双方紧张对峙的冷战关系。自从197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里根政府对苏联又开始采取强硬政策,大力扩军备战,特别是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不惜耗费巨资,力求运用高技术手段取得压倒苏联的军事优势。苏联也不甘落后,从此双方展开了冷战中又一轮更加凶险的军备竞赛。

    四十多年的冷战使美苏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双方都在不同程度上伤了元气,两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降。相比之下,苏联更是吃力,所承受的后果也更严重,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发展停滞。

    为摆脱眼前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外交上提出“新思维”,对美国转而采取守势,逐步甩掉东欧、越南、古巴等“包袱”,收缩战线以求得喘息时机。

    1989年1月,布什总统入主白宫后,美国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把对苏政策的重点从军事对抗转为和平演变。此后不久,苏联、东欧以政治多元化开始发生剧变。

    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举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双方宣布结束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来所形成的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要“将其抛进地中海底”。

    1990年10月,冷战最重要的象征之一——竖立了30年的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被西德吞并,德国统一。11月,欧安会各成员国首脑汇集巴黎,缔结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冷战正式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