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义上讲,支持朝鲜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立场,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朝两国是长期的友好邻邦,自日本侵占朝鲜以后,许许多多的朝鲜人就来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并肩战斗。解放战争期间,有数万名朝鲜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革命政府和苏联在北朝鲜的驻军一起,曾给予东北解放区多方面的支援。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五星红旗上,染有朝鲜革命烈士的鲜血。”从这一点讲理应出兵。
但是,到底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谁也没有把握。
首先,朝鲜战争是一场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斗争,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而我方则只有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两支军队。多国参战的局面使战争的规模、方式和进程都必然受到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与约束,这就决定了战争的复杂性。
其次,战争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异常悬殊。美国是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力量居世界首位。其军队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技术装备,除陆军外,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在朝鲜战场上运用了除原子技术以外的所有现代军事技术成果,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有大量的火炮和坦克,火力强、机动快,其所进行的是现代化兵种联合作战。而中国大陆刚刚解放,战争创伤尚未恢复,久战思和,经济又极端落后,极需休养生息。空军和海军刚刚成立,陆军装备又相当落后,基本上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作战,火力和机动性远不如美军,技术装备落后会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带来很多实际困难。
再次,异国作战,语言不通,地理环境不熟,又会给行军作战带来诸多不便。
然而,中国政府对世界的公众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正在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公众舆论负有义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并加强自己的阵地。他们过分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力量,认为中国义正辞严的警告是“虚声恫吓”,拒绝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坚持向三八线以北大举进犯,企图以武力侵占全朝鲜。他们已把战火燃到了鸭绿江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能害怕冲突,但同时必须保持理智。为此,毛泽东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以其过人的胆略和气魄,于1950年10月2日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日,正式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由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
1950年10月19日晚,第一批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多万人开始分批跨过鸭绿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序幕。
初次入朝参战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天寒地冻、后勤供应困难和武器落后的艰苦条件下,英勇激战十二昼夜,歼灭万余美军和南朝鲜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
随后在11月25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中,中朝军队收复了平壤。
在1951年1月上旬的第三次战役中,中朝军队直抵三八线,攻克汉城和仁川等地。
在随后进行的第四和第五次战役中,中朝军队又重创敌军,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
中朝军队发动的这五次战役完全改变了战场局面,中朝军队一共歼敌23万人,其中有11万美军。
1951年6月,美国被迫接受停战谈判的建议。在随后两年多时间中,出现边谈边打的局面。美韩军队多次发起大规模攻势,包括使用细菌战和凝固汽油弹等,但均遭失败,加之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使美国政府难以继续坚持战争。
1953年7月27日,美国不得不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同意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自此,朝鲜战争结束。至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国。
朝鲜战争中,美国动用除核武器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和大量兵力,据美国承认,美军伤亡至少15万人以上,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朝鲜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