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到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周围地区进行了四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四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先后出动十万人于同年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重重,缺乏统一指挥而战败。阿拉伯国家军队亡约15万人,以军亡6000人。1949年2月到7月期间,埃、黎、约、叙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此后,以色列进一步依靠美国,不断侵犯阿拉伯国家,致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也向埃及发动进攻。英、法、以的侵略行径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谴责,美、苏两大国也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反对战争。1956年联合国大会紧急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军队撤出埃及,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因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矛盾以及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借口埃及(当时国名阿联)封锁亚喀巴湾,于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在几天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耶路撒冷东城区、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的一些地区。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火,阿拉伯国家因战败而被迫接受停火协议,结果导致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叙为收复被占土地以及摆脱美、英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战争初期以方损失惨重,之后实施快速动员、重点用兵、先北后西的作战方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至10月24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此战,埃、叙共出动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艘,兵员52万~54万人;损失坦克2200辆,作战飞机450架,舰艇10艘,人员伤亡8500人。以色列共出动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损失坦克850辆,作战飞机110架,舰艇1艘,人员伤亡约2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