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纵横30年1992(1-6) > 李承干与金陵兵工厂

李承干与金陵兵工厂

    王德中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熟悉中国兵器工业史的人赞叹:“兵工界有谁能像他那样,60多岁不娶老婆,永远穿着一套蓝布工服和工人一起作息呢?”本文介绍的就是这位曾任金陵兵工厂厂长16年、拒绝蒋介石召见、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当时兵工署长俞大维称为“怪人”的李承干。

    李承干字直卿,1888年7月7日生于湖南长沙。1904年在湖南省立实业学堂受到名师苏曼殊、张溥泉、秦效鲁、杨吉荪等人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决心以身许国,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然后返回祖国从事工业建设,希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当时,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张之洞,正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拟选派优秀学生东渡留学日本,为创建与发展实业造就人才。1906年,李承干以优异成绩被张之洞第一批派往日本。同期的还有郭沫若、吴玉章、成仿吾。他们在留日期间,相互交流思想,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给李承干带来相当影响。

    1911年,武昌的炮声宣告了辛亥革命爆发。23岁的李承干热血沸腾,立即投笔从戎,辍学回国,加入了黄兴的革命军队。可是,当他经过深思之后,认为中国“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乃于次年重返东京继续深造。1917年底,他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机电工程科毕业回国,满怀热望,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涤荡古老中国的污泥浊水,政治野心家纵横捭阖,争权夺利,导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承干空怀抱负,辗转于湘闽各地谋职糊口,谈何兴办实业!

    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李承干到了金陵制造局任工务科长。1928年金陵制造局改名金陵兵工厂,他被任命为工务处长。1931年7月,43岁的李承干被破格提升为金陵兵工厂厂长。

    金陵厂的前身金陵制造局,是1865年两江总督、洋务派李鸿章创办的,是江苏最早引进西方技术的现代兵工厂。但在李承干接任厂长的1931年之前,它像所有兵工厂一样,存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封建管理体制的尖锐矛盾。厂房破旧,机床尚靠皮带传动,不少工序仍要手工操作,产品质量不高,多系配装而成,主要部件不能互换。工厂管理混乱,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恶习成风。李承干任厂长后,首先“探究数十年中国兵工之积弊”,然后励精图治,大力整顿,依靠他本人公私分明,一尘不染,廉洁朴实,以身作则的作风,赢得全厂职工衷心爱戴。经过他严格治理,颓风敛迹,短短几年,全厂面貌大大改观。

    李承干既是兵工专家,又擅长工业管理,是办厂的内行。20世纪30年代,大量外国军火涌入中国,而中国自己的兵工厂却大多奄奄一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承干找到新上任的兵工署长俞大维问:“我们中国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子弹,为什么还要买外国的?”俞答:“外国的比中国的便宜。”李问:“新订的外国子弹要多少钱一颗?”俞答:“只要七分钱,而汉阳兵工厂要九分以上。”李承干斩钉截铁地说:“好!我来承造!只要六分一颗。”俞愕然地摇头:“你,你可不要开玩笑啊!”

    李承干立下保证后,回厂激励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终于以“六分一颗”顺利完成首批枪弹生产任务,赢得信誉。经过努力,金陵厂主要产品都降价了,子弹由每颗九分降为六分,八二迫击炮弹由八元五角降为五元,马克沁重机枪由1300元降为950元。该厂枪弹产量大,虽然每颗只赚几厘,但收入已相当可观。李承干抓着赢利的枪弹生产以厂养厂,用来翻建厂房,增添生产设备,从此全厂蒸蒸日上。

    李承干在他从事兵工事业20年的漫长岁月里,一贯重视兵器的研究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同时力求自立。他罗致人才不遗余力,招聘一批留学德、日、美、英、法的兵工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分厂厂长或工程师,从事铸铁、铸钢、铸模、锻造工艺、锻造设备、锻模、金属热处理、材料试验、理化试验、产品加工工艺以及原有设备改造的研究。还从瑞士、美国进口成套最新制造工具的精密机床,从德国蔡司厂购进新颖的测量长度的光学计量仪器。并且整顿了生产图纸,编制了工艺规程,进而使产品的主要部件达到可以互换,产量显著提高。

    李承干担任厂长后,金陵厂武器弹药产量增加,积累日多,因而从1932年起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先后新建了八二迫击炮厂、防毒面具厂、工具样板厂。扩建了重机枪厂、器材厂、翻砂厂等,增购大批制造枪弹、迫击炮弹及引信等的专用设备。重建了全部厂房,新建了大批职工宿舍、家属宿舍、办公大楼、医院和职工学校,全厂焕然一新。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从1931年到1936年,马克沁重机枪由年产372挺增至610挺;步机枪弹由2004万发增至3600万发;八二迫击炮则由1935年的180门增至1936年的480门;八二迫击炮弹由1935年的11万余发增至1936年的近30万发。职工由1930年的1138人增至1936年的2792人,机器达1000台。由此可见,李承干担任厂长仅仅五年,金陵厂已成为全国兵工业中成绩卓著的名厂。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了进攻,战火迅速燃遍华北平原和淞沪一带,全国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抗战高潮。金陵兵工厂职工日夜赶制武器弹药,供应浴血奋战在前线的中国军队。1937年8月15日,即日军在沪发动进攻的第三天,日机就开始轰炸南京。8月21日,日参谋总长闲院宫和军令部长伏见宫向天皇建议,用轰炸机“反复攻击”中国的“军需工业中心”。金陵兵工厂自然成为敌机空袭的重要目标。当年10月17日,兵工署向所属各厂发出“造(二六)丙字第6428号”训令:“查现时军需补给至关重要……各厂非至不得已,不作迁移之举。”11月12日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兵工署才令:“凡受敌威胁地区之兵工厂及有关机构,统于11月15日前迁往西南地区。”11月30日,日军进占广德,直趋芜湖,形成围攻南京态势。12月1日,李承干带领沈季明等最后一批撤离南京的职工出了厂门,转身面向心爱的工厂脱帽三鞠躬洒泪告别,他哽咽地说:“再见吧!我们还是要回来的!”

    在迁厂的过程中,李承干亲自动员并参加拆迁。全厂职工深感国难当头,大家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不分昼夜,仅仅用了16天,就把全厂5000吨设备器材抢拆抢装抢运出厂。他们用轮船、火车、汽车、木船分兵四路向武汉、宜昌进发,然后入川。李承干对金陵厂迁建于何处,费尽心血,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建于重庆,一杆到底。使工厂避免了像巩县、汉阳两兵工厂先迁湘西,后转重庆,宜昌受阻,折返原地,一再迁徙,饱受流离颠沛、器材损失之苦,显示了李承干的魄力和眼光。

    中国兵器工业的战时内迁其意义十分重大。它保留了战前中国工业的精华;改变了原来的工业布局,使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出现了新的工业区;为闭塞的大西南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工业设备、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才;使重庆成为战略后方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兵工基地。

    1938年11月26日,在金陵兵工厂内迁加紧建厂复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重庆《新华日报》及时以“开发后方与建立国防工业”为题发表社论,指出战时“经济建设工作,应当首先以建立国防工业为第一重要,轻重武器的生产……都是急不容缓要做的”。金陵厂在李承干的指挥和参加下,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全厂于1938年2月迁到重庆。新厂选址于嘉陵江畔群山环抱的绵延十里的山坡和山洞,迷彩隐蔽,利于防空。李承干强调要一面建厂,一面生产。他说:“我不赞成等山洞开好、机器进洞再开工的办法。我们的抗战不能等呀!我主张事先要有重建的准备。敌人给我们炸了,我们再盖新的,只要我的人不死,我总会有办法来复工。”

    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妄图以战略轰炸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屈服。抗战八年中,作为陪都和兵工厂汇集之地的重庆,是遭受敌机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城市。金陵兵工厂更是敌人亟欲炸毁的重要目标,先后遭到八次轰炸,损失达800万元,且每次都有人员伤亡。但洞内机器却安全无恙,只是洞外附属建筑受损。由于全厂上下齐心,随炸随修,不但没有减产,反而激发员工更加努力增产以回击敌人。当敌机轰炸兵工厂时,李承干奋不顾身,率先抢救,感动得在场职工、家属乃至小孩,都争先恐后。即使炸了,最久也用不了一个月就完全恢复。战时的金陵兵工厂职工充分发扬了当时被中外舆论赞扬的“不怕轰炸的重庆精神”。在敌机频繁而残暴的轰炸下,全厂主要产品反而增多。马克沁重机枪1937年产626挺,1938年产1060挺,并未因拆迁、轰炸而减产,大轰炸的1939年和1940年,反而分别增加到1971挺和2468挺。中正式步枪1939至1941年三年中年年各产12000支,没有下降。复工后还自动加班增制“爱国号”马克沁高射机枪20挺、八二迫击炮20门,献给前线将士。

    金陵兵工厂内迁重庆后,奉令改称第二十一兵工厂。战争需要武器弹药,当局增加了国防建设投资。李承干领导的金陵兵工厂因办得出色而得到大大扩充,生产规模超过战前。1939年度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军费预算表”中的“国防建设费”规定,陆军建设费1 2亿元,空军建设费1 35亿元。而兵工建设费则为1 65亿元,超过陆、空军占国防建设费中首位。兵工署为适应战时需要,趁各厂内迁之机,统筹实行专业分工,调整各厂设备,进行分类合并或扩建。金陵厂在1937 年9月将枪弹厂内迁调整合并于四川第一兵工厂,却接办和新建了一批工厂和设备。如1938年7月接办汉阳兵工厂的步枪厂;1939年1月接管第二十兵工厂机枪厂;1939年3月接收进口的德国新式八二迫击炮弹专用设备,建分厂于云南安宁;1941年7月又接办制造步枪、轻机枪、迫击炮的重庆武器修理所;1943年10月新建生产120毫米的重迫击炮厂;1944年10月接办第四十兵工厂(原广西兵工厂),设二十一厂綦江分厂。此外,1938年12月从海防、仰光运来新颖兵工设备器材3000吨。

    抗日战争时期的二十一厂内设重机枪、轻机枪、步枪、迫击炮、重迫击炮、炮弹、工具、机器、动力、药厂等10个分厂(场)。日本投降前夕,全厂拥有机器3500部,本部员工9449人,綦江分厂3400人,安宁分厂1500人,合计14349人。全厂武器弹药产量比战前大大增加。

    在艰苦抗战的年代里,二十一厂职工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厂里醒目的标语口号表达了战时后方十万兵工员工的共同决心和意志:“我们多流汗,将士少流血。”“劳工神圣”“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劳动,生产,报国”……郭沫若常到二十一厂与老友李承干畅叙,并应约写了厂歌,又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歌词是:

    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勤俭求知,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智能,工作是不断的竞争。我们有骨肉般的友爱,我们有金石般的至诚,我们有熔炉般的热烈,我们有钢铁般的坚韧。量欲其富,质欲其精。同志们,猛进!猛进!!同志们,猛进!猛进!!

    嘹亮的《第二十一兵工厂厂歌》从此回荡在广阔的厂区上空。

    为了支援前方,全厂夜晚灯光通明,汽锤的巨大声响惊天动地。一次蒋介石夜宿附近,夜半为之震醒,经询侍从,始知原是二十一厂工人连夜锻造炮管、枪管,为之感动,连声说:“好!好!继续打造,不要停工。”阻止了侍从前去制止的行动。当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特别提道:对兵工厂尤其是第二十一兵工厂的全体员工们,应予传令嘉奖。

    李承干在抓管理、抓生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积极进行新产品研制。他会同步枪厂赵国才和施正楷工程师等,改造从汉阳兵工厂接收的步枪生产设备,参考德国98式毛瑟枪蓝图(全套2万张),将汉阳式步枪生产线改为中正式步枪生产线,于1943年10月正式制出中正式步枪并投产。兵工署长俞大维曾亲到该厂试射,在100米距离内,以半英寸厚钢板为靶,结果中正式比日本三八式步枪穿透钢板能力强得多。同时试用二十四厂生产的枪管钢,力求使枪管钢立足国内,并初见成效。李承干还于1940年10月指导过静宜和李辉普工程师等将接收的二十厂启拉利轻机枪生产线改造为捷克式生产线,使改进的ZB-26捷克式轻机枪可以立射、卧射或跪射,各种零件可以互换,使用方便,还可兼作高射机枪。对马克沁重机枪则增加高射装置,改进了击火及保险装置,加配三脚架,采用上等钢材,使重点零部件提高性能,并可互换,比进口同类产品并不逊色。该厂还对沪造八二迫击炮参照法国布朗德式八一迫击炮改造,使最大射程达2800米。120毫米重迫击炮可以平射、曲射两用,重量比布朗德式减轻一半。1944年7月,又研制出反坦克用的破甲枪榴弹,可以洞穿3公厘厚的铬锰钢板。

    李承干不仅以其卓越的才能享誉兵工界,而且以廉洁公正、朴实节俭、关心群众、以身作则的作风赢得了金陵厂广大职工的爱戴与尊敬。抗日战争期间,他是少将厂长,工薪高居全厂之首,但他却无个人积蓄,总是穿着布衣,天天与职工同在食堂用餐,住单身职工宿舍,跟普通工人并无区别。他不吸烟,不喝酒,更不嫖赌。他对职工生活十分关心,组织副业生产,养猪种菜,使全厂万余职工和三万多家属的生活得以改善。他对家庭有困难的职工关怀备至,乃至慷慨解囊相助。他也为前线将士、社会救济捐款。他从事兵工20年,当过16年厂长,却两袖清风。当他最后离开工厂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两个装肥皂用的木箱,内装布衣和图书。

    李承干倾注全部心血于中国兵工事业,颇多建树,从1933年到1944年,受到嘉奖九次。蒋介石曾为此要召见他,但他却拒绝去见,弄得兵工署长从中作难,勉强编造理由搪塞,才得躲过。俞大维为此而说:“真对你这个怪人没办法!”从此,“怪人”成了李承干的绰号。1940年,国民党当局令各兵工厂职员必须加入国民党,身为厂长的李承干却拒不加入。当局又请他十分尊敬的老师、国民党元老张继从中劝告,李承干仍不参加。最后兵工当局采取变通办法改变规定:技术人员应笃信三民主义,不必一定入党。正是在抗战的艰苦年代里,李承干却在重庆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为党做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重要工作。李承干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者,是一位在爱国主义基础上探索前进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李承干这位在抗战八年中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兵工老将,该多么兴奋啊!胜利给他带来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开始设想和描绘中国国防工业建设的蓝图。他建议将战时后方最大的兵工厂(二十一厂)与战时后方最大的钢铁厂(二十九厂)合并,“谋机器及工具制造之新建设,俾军事与民生事业相辅并进,而以武器制造为副,庶使有利民生,兼顾国本”。这是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发展军事工业的正确设想和主张。他还主张发展科学事业,特别是国防科学技术,把武器的研制与生产寓于各种工业之中,平时以民为主,战时变民为军。但这一切都为蒋介石发动的内战化为泡影。他不愿看到他自己献身的事业和兵工员工辛勤劳动的成果被用于内战,终于在1947年3月5日正式提出辞职的呈请,从此告别了他心爱的兵工厂。同年7月,他以兵工署副署长的身份到美国进行考察。

    李承干回国后,应著名的联合制碱技术发明人、化工专家侯德榜博士之约,受聘为永利化学公司协理兼南京永利硫酸铔[1]厂厂长,从此完全脱离了兵工界。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南京解放前夕,他拒去台湾,留宁参加护厂斗争,迎接祖国的灿烂曙光。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他作为自由职业界人士应邀参加,并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局建立后,他出任局长。1959年1月,这位对中国兵器工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实业家,因病与世长辞。

    [1]即硫酸铵,现“铔”字已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