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古代当状师 > 第127章 阁老他悟了

第127章 阁老他悟了

    李东阳坐在这里,他想到了很多的东西。

    关于圣人之学,关于为官之道。

    并不是现在的王守仁的学问就有多么的惊世骇俗。

    只是他给了世人一把钥匙,打开了如今读书人面对的困境。

    大明的文坛传承自程朱理学。

    如今大明的读书人,皆是奉朱子的话为圭臬。

    他们都愿意相信圣人的理论指导。

    所以自然而然的,四书五经成为了如今天下读书人的一切行动准则。

    就像那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他都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了,那么后来的读书人,对于圣人的经典,那是更加的推崇备至。

    只是他们可能有些忽略掉了,这位宰相乃是先做事,然后再读书的。

    所以他只需要半部论语就好了,因为这世间的大部分道理,最起码他能接触的事物,早就已经在他的心里形成了理论。

    所以他不需要假以外物,只需半部论语就可以大治天下。

    但世人却总是容易误会。

    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随着那位夫子的话语,一代代的读书人,甚至已经开始把四书五经当做是自己为人处世,为官一方的行为准则。

    哪怕四书五经上面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经不太适合一千多年后的大明,可是他们还是会生搬硬套。

    若是处理的好了,那自然是圣人的功劳。

    若是做的不好,那就是自己读书没有读到位,没有读的更多。

    这就让读书人开始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明明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非要去强行解释。

    因为圣人的话是对的,圣人既然都这样说了,那么这样去做肯定没错。

    如果自己没有靠着圣人的道理解决问题,那就是自己对圣人的话语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所以他们就要更加深刻的去研究了。

    一句话,甚至能够写出来一本书,解释为什么有这句话。

    所以如此循环往复,如此强行解释,一代代人,一套套的理论让圣人的道理从那么薄薄的几本书,变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

    这也就让读书人们开始愈发的自我怀疑起来,我做的不对,做得不够好,肯定是还没有读好书。

    一定要在书中寻找到,圣人教给我们真正的大道。

    然而,许多人追求了一辈子的圣人大道,甚至还不如来镇国书院种一次地。

    种地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种地有多么的累,种地的庄户们会想些什么。

    还有这种地的技巧和学问有哪些。

    这些道理,在书上是很难找到的。

    因为可能一百本关于种地的经典,写这些经典的大儒,只怕有九十九个都没有自己种过地。

    王守仁今天让他们自己动手耕种,就是打破了这一个死循环。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知道道理,而是他们知道的都是一些空中楼阁,根本没有自己动手去做的知道的多。

    而且像刚刚那个人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可就太可笑了。

    圣人再怎么聪慧,他知道种地,知道畜牧,知道治国,知道经商吗?

    甚至圣人知道怎么抵抗倭寇,清理倭寇的根源吗?

    圣人或许能想出来办法,但是他的经典当中,却根本没有可能出现这些文字。

    因为倭人最起码也是圣人之后的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才产生的。

    所以这世界上,有着无数的学问,若只是去读书,又能读出来什么。

    李东阳只感觉自己的心中在不停地颤动着!

    他好像打开了一扇门。

    他现在也终于能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自家的孩子在镇国书院当中待了一段时间,就彻底不一样了。

    甚至那王守仁的爹,他们在来的路上都听说了,非要跟着太子殿下在这里求学。

    这样的学问,若是让他李东阳留下来,他也愿意的。

    只是这个时候,李东阳忽然回过神来,抬头看向了刘健。

    刘健有些奇怪地看着他,“宾之,时候已经不早了,咱们得赶紧赶回去,明日还得上朝!”

    然而几个人刚刚坐上了马车的时候,李东阳一脚踏在马车上面,忽然停住了。

    刘健和谢迁都是不解,“宾之,你又怎么了,怎么总感觉你有些心绪不宁的样子?”

    “二位!”

    李东阳深吸了一口气,“之前我审稿那劝农书的时候,我还在想着,这些翰林们功底深厚,居然能写出来如此灿烂锦绣的文章,可是现在想来,也太可笑了!”

    刘健和谢迁都有些莫名其妙。

    怎么好好的李东阳忽然要否定自己。

    “今天跟着二公,还有那些读书人一起耕作,虽然很是劳累,可是我也懂了一些道理,从前我们走的那些路,做的那些事情,似乎根本没用。”

    李东阳目光渐渐变得坚定,“咱们几个忝为内阁大臣,平日里天下发生了大事,我们都是下意识地在经史子集当中,寻找解决办法。”

    “想要找一找圣人是否给我们留下来了道理。”

    “可是你们也看了,劝农书根本就是无用的东西!”

    李东阳的话,让刘健和谢迁都皱起来了眉头。

    “这,怎么能说是无用呢……”

    李东阳摇了摇头,“咱们读的书没有五车,起码也有三车了!可是今天你们都看见了,甚至是太子殿下,一句话就能将圣人的道理说个明白。”

    “太子殿下明明早就已经懂得了圣人的教诲,可我们这些詹事府的少师,太师们却是怎么做的?我们苛求太子殿下按照圣人的典籍,规规矩矩,一板一眼。”

    “可这些真的有用吗?真的能教导出来一位真正的明君吗?”

    “最起码我现在是看不见的,太子殿下在东宫当中的所作所为,绝对不是明君!可是太子殿下在这镇国书院,吃着百姓们吃的东西,跟百姓们坐在一起,站在一起……”

    “甚至是在一起耕种,这样的太子,将来登基之后,他会不知道民生疾苦吗?”

    李东阳甚至有些激动起来,“我们跟太子殿下说一千遍道一万遍,要体会天下百姓们的苦楚。难道有太子殿下自己今天耕作一个时辰体会的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