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士无双:重返1977搞科研 > 第113章 合资建厂背后的福与祸

第113章 合资建厂背后的福与祸

    “李主任,我说句不中听的话,想要做事情,必然会面临阻力,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任何一件事情,既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顺风顺水。”

    陈海峰正色说道:“今年上半年,报纸刊登有关部门进行了一次重要经济会议,会议精神归纳总结为六个字,走出去,引进来。”

    “相关精神我也看了,但精神只是精神,没有全面地落实下去。”

    李主任迟疑了片刻,说道:“陈海峰同志,你的想法是好的。”

    “不过小心无大错,我觉得应该再稳妥一些。”

    “从向国外出口商品开始做起,创新当试点的事情,还是让南方地区的同志们做吧,等到南方开始推广,咱们北方有样学样,这样才够保险。”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时候未必会被人当成勇士。

    更有可能成为出头鸟。

    李主任对陈海峰观感不错。

    好心提醒他,万不要逆流而上。

    “事情回去以后,我会和张主任好好谈谈,先不说这些了。”

    保不保险,陈海峰不知道。

    反正第一家港资企业……

    不,应该说港资与国资合作企业,会在年底建成。

    关于合资建厂的事情,其实上面早已经有了定论。

    只是缺乏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企业。

    年底建成的合资企业,为其他企业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表率。

    之所以记得清楚。

    全因为当时的场面,过于空前。

    合资企业建成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代表,约有五百人参与活动。

    有关部门还请来了大量的外国使节。

    场面可谓是隆重至极。

    全方位表达着,欢迎外国资金进入龙国。

    一块合资办厂,共创经济的诚意。

    两天后,陈海峰乘火车返回滨城。

    走出车站的刹那,陈海峰楞了一下。

    明显感觉不一样的地方。

    街头的闲散人员开始变少。

    “哦……”

    想了想,陈海峰恍然大悟。

    大集体和小集体来了。

    由于知青返城政策的松动。

    每个月,都有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资金返回滨城。

    返城知青数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滨城根本拿不出和人数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安顿他们。

    造成了大量青年无所事事。

    每天游荡在街头混日子。

    面对这种情况。

    两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孕育而生。

    成立安顿知青和老三届的大集体和小集体。

    所谓的大集体,是国有工厂为解决厂里职工返城子女就业问题,开设的分厂。

    说是分厂,更像一个大号幼儿园。

    赋予工厂子弟临时工身份,让这些人在大集体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

    每月有工资拿。

    小集体是街道设立的街道企业。

    如果父母不是国有职工,知青的安顿问题,就要由户籍所在街道解决。

    按照规定。

    陈海峰因公出差回来的第一时间,必须去工业办公室报到。

    先回了一趟厂里的办事处。

    换下西服皮鞋,穿了一套不显眼的衣服。

    将皮箱交给张君保管。

    办公室里,看着骤然回来的陈海峰,张建设说不出的感慨。

    每一次陈海峰过来找他,总会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偏偏,自己次次都被陈海峰说服。

    三天两头被陈海峰烦,张建设有时候,会产生闹心的感觉。

    离开滨城去了一趟港城,张建设又感觉空荡荡的。

    “领导,让您担心了。”

    陈海峰笑道。

    “别说虚头巴脑的话,直奔主题吧。”

    “你小子现在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回青山大队看媳妇,搂女儿,我也不耽误你时间,咱们直入主题。”

    “说说,那个叫周德龙的港商,是怎么回事。”

    张建设跟陈海峰不是第一天认识,有些事情不用遮遮掩掩。

    “报告领导,我是通过杰克的关系,认识的港商周德龙。”

    “此人出身贫寒,属于港城那边的贫下中农。”

    “由于港城特殊的社会环境,此人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

    “后来结婚生子,洗心革面,成为一家贸易公司老板。”

    “经过我的介绍,他对于祖国的建设非常关心。”

    “又在我的劝说下,想要拿巨资回国建厂。”

    “生产一种在当今世界,具有领先技术的电子产品。”

    陈海峰将周德龙混迹江湖的背景,通通归结为港城的拜金思想。

    提出应该治病救人,引导他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张建设白了陈海峰一眼。

    满嘴鬼话。

    “他掌握着什么领先的电子产品?”

    “袖珍录音机。”

    “袖珍录音机?它和正常的录音机,有什么区别吗?”

    张建设疑惑道。

    作为负责工业的主管领导,张建设对于收音机还是非常了解的。

    见各种型号的录音机,唯独没听过袖珍录音机。

    陈海峰介绍道:“袖珍录音机是一种小型收音机,能够随身携带,并且还没有正式推向市场。”

    五分钟后,张建设目瞪口呆。

    岛国的科技水平发展也太迅猛了吧。

    竟然能将收录机的体积,压缩到成年人一只手掌大小。

    “领导,岛国科技领先,咱们的科技发展,同样没有落后多少。”

    “周德龙掌握着部分袖珍收音机的技术关键,愿意向咱们当地投资不少于五百万。”

    张建设脸色一变。

    “港商独资建厂的事情,上面的风向还没有完全确定。”

    “合资建厂,我看问题不大。”

    陈海峰说道。

    “你先等等。”

    张建设若有所思的说道:“你是说让周德龙,将钱投到你们青山日用品厂,由你们建立合作关系?”

    “以现在的风向来看,这是最稳妥的方法。”

    陈海峰帮着张建设进行分析。

    周德龙出技术,出资金。

    日用品厂出人,市里批一块土地。

    既能给滨城解决一部分的知青的工作问题。

    还能带来大量税收。

    合资建厂,当地在企业经营的问题上面,是有一定的话语权。

    能够避免被人扣帽子,诬陷为开倒车。

    张建设露出左右为难的表情。

    港商拿着五百万港币过来投资,张建设绝对会举双手欢迎。

    可是……

    会不会太显眼了。

    南方沿海城市,都没有搞出合资企业。

    地处北方的滨城,成为第一个和港商合作建厂的试点。

    是福是祸。

    张建设难以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