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平行世界朱允熥发起冲锋 > 第50章 起兵伐明

第50章 起兵伐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允炆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登基大典的各项事宜。他亲自审阅大典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此时的朱棣,尚未得知,远在京城的朱元璋,那位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已经驾鹤西去,而他的侄子朱允炆,正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然而,这一切的变故,都未能阻挡朱棣前行的脚步。他带着张玉等一众忠诚的将领,穿越了千山万水,只为那心中的信念与使命——早日抵达北平。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淡淡的金黄。朱棣一行人,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了一个偏远而宁静的小镇。夜色如墨,繁星点点,他们只好在这寂寥的夜色中,寻找一处能够暂时安身的客栈。客栈虽简陋,却也能遮风挡雨,为这些疲惫的旅人提供一片小小的避风港。

    房间内,光线昏暗,仅有一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朱棣与张玉坐在床边,相视无言,眼中却都闪烁着坚定与决绝。他们知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但更清楚的是,前方的路还很长,挑战与未知正等待着他们。

    晚餐时分,客栈小二端来了两碗热腾腾的面条。面条虽简单,却饱含着家的味道和温暖。朱棣与张玉拿起筷子,大口享用起来,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与困顿都随着这碗面条的香气烟消云散。

    餐后,朱棣与张玉闲谈起来。待夜深人静之时,朱棣与张玉各自回房休息。房间虽小,却也能容得下他们那颗对权力渴望的雄心。朱棣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姚广孝那句送自己一顶白帽子的话语,内心更加对权力渴望。

    次日清晨,朱棣早早醒来。他洗漱完毕后来到张玉的房间,发现张玉也已起身正在整理仪容。他们二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便已知对方心意。朱棣催促道:“张兄,我们得抓紧时间赶路了。北平还在等着我们回去守护呢。”张玉点头应允随即二人匆匆用过早膳后便离开了客栈继续踏上前往北平的征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但始终没有放弃过前进的步伐。他们知道每一步都离目标更近一步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对信念的坚守与执着。终于五日后他们抵达了北平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北平依旧宁静如初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朱棣的心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既为北平的安宁而欣慰又为即将到来的挑战而忧虑。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必须立即返回燕王府召集谋士商讨对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

    在燕王府内朱棣与谋士们围坐一堂共同商讨着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他们分析了朱元璋驾崩后朝廷的动向以及朱允炆可能采取的措施。他们讨论了如何加强北平的防御、如何稳定民心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叛乱。

    然而,正当朱棣与众谋士商议之时,一名侍卫猛然闯入,神色慌张地高呼:“殿下,大事不妙!皇上已龙驭宾天!”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惊雷,让朱棣瞠目结舌,难以置信。他急促地追问:“这怎可能?我逃离皇宫之时,太医尚言父皇尚可支撑半年!”话音未落,又一名侍卫闯入,急报:“殿下,局势危急!朝廷传来消息,皇上驾崩,皇太孙已即位称帝!”更令人震惊的是,探子还密报称,朱元璋乃是被殿下你谋害了晋王朱棡的手足相残所激怒,气绝身亡,而朱允炆则意图稳固皇位后,向燕王你复仇。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朱棣心中涌动着强烈的恐慌与愤怒。他紧握双拳,目光如炬,咬牙切齿地低语:“朱允炆,你竟敢称帝,还欲将我置于死地?那我便先下手为强,夺取你的江山!”此刻,他已退无可退,唯有奋力一搏。

    正当朱棣陷入沉思之际,又一名侍卫匆匆来报:“殿下,情况危急!晋王世子朱济熺以报仇为名,率领晋王大军杀过来了!”此言一出,朱棣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迅速下令:“张玉、朱能,速速集结军队,随本王迎战!”

    很快,张玉和朱能便率领大军集结完毕,紧随朱棣向城外疾驰而去。此时,城外已是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动地。朱济熺率领的晋王大军与朱棣的燕王大军,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两军对峙,朱棣怒喝道:“朱济熺,你竟敢带兵犯我疆土,是要谋反吗?”朱济熺亦是怒不可遏,回击道:“朱棣,你谋害我父王,罪该万死!我今日便要为父报仇!”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两军对峙,战场上转瞬间弥漫起一片血雨腥风。朱棣身先士卒,率领着燕王大军勇猛冲锋,与晋王大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张玉与朱能同样表现出色,各自引领精锐部队,在战场上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然而,晋王大军亦非弱者,他们心怀复仇之火,全力以赴地与燕王大军对抗。朱济熺更是身先士卒,亲自上阵,率精锐直捣朱棣所在之处。战场上,双方剑拔弩张,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激烈,场面震撼人心。

    面对僵持不下的战局,朱棣心急如焚。他深知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挥剑高呼:“将士们,随我冲锋!”随即一马当先,冲向敌阵,与晋王大军展开了更为惨烈的搏斗。

    在他的激励下,燕王大军士气大振,人人奋勇当先。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兵器交击声连绵不绝。双方均竭尽全力,誓要夺取胜利。这场激战持续了一整天,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夜幕降临,战场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最终,在朱棣的英明指挥下,燕王大军成功击退了晋王大军。朱济熺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仓皇撤退。朱棣望着晋王大军远去的背影,心中虽有放松,但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忧虑。

    回到王府,朱棣立即召集谋士商议对策。他面色凝重地说道:“如今朱允炆已登基为帝,他绝不会放过我。而朱济熺虽败,但必定卷土重来。我们该如何应对?”谋士们闻言皆面露难色,陷入了沉思。

    一位谋士沉吟片刻后缓缓说道:“殿下,如今我们已处于危机四伏之中。唯有先发制人,方能掌握主动权。”朱棣闻言眉头微皱,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那谋士继续说道:“我们可以暗中联络朝中大臣寻求支持同时加强北平城的防御工事以备不时之需。”

    朱棣听后沉默良久。他深知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几日后,朱棣秘密派遣使者潜入京城,与朝中重臣秘密联络,以图未雨绸缪。与此同时,他亦强化了北平城的巡逻与防御体系,力求城池坚不可摧。然而,正当他全力以赴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时,一个惊人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传来:东方之地,朱允熥竟公然称帝,建立大虞,反叛旗帜高悬。朱棣闻讯,眉头紧蹙,喃喃自语道:“朱允熥,竟也敢妄自称帝?难道,天下真的要陷入大乱了吗?”他深知,朱允熥此举无疑为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局势再添一层厚重的迷雾。

    此刻,燕王府内,一名侍卫神色匆匆地闯入,跪倒在朱棣面前,双手恭敬地呈上一封密信:“殿下,京城密报!”朱棣接过信件,缓缓展开,逐字逐句地着,脸色逐渐变得凝重。信中详细描述了朝中大臣们的立场以及京城内外的最新动态。

    “殿下,局势如何?”一旁的谋士见状,不禁关切地询问道。朱棣放下信件,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朱允炆已下令诸藩的护卫军队前往对抗朱允熥,而各藩王则留在自己的封地,以防备北元兀良哈的侵扰。他这是想借我们之手与朱允熥相争,待我们两败俱伤之时,他再坐收渔翁之利。”言罢,他冷笑一声,眼中闪烁着寒光,“但他的算盘恐怕要落空了。我岂能让他轻易得逞?”谋士闻言,亦是点头赞同道:“殿下英明。我们绝不能落入他的陷阱之中。”

    ot传令全城,即刻加强北平城的防御,务必严阵以待。ot 朱棣面色严峻地发号施令,ot同时,密切关注京城和朱允熥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即刻上报。ot 他深知,接下来的时日,必将风起云涌。而他,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任何可能的变故。

    在东海之滨,朱允熥的府邸内灯火辉煌,欢声笑语交织,众人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一场盛大的庆典。原来,自前几日得知朱元璋驾崩,燕王与晋王势力纷争不断,加之朱允炆登基后的种种举措,朱允熥决定趁势而起,正式称帝,高举反抗暴政的大旗。

    次日,朱允熥身着五爪金龙袍,头戴璀璨冠冕,立于高台之上,俯瞰着跪拜在地的众人,胸中涌动着无尽的壮志豪情。他深吸一口气,沉稳而有力地宣布:ot今日,我朱允熥正式登基为帝,国号大虞。愿诸位卿家与我携手并进,共图天下大业,开创千秋万代之基业!ot 闻听此言,众人无不热血沸腾,齐声高呼:ot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ot

    随后,朱允熥的神情变得凝重而深沉,他沉痛地言道:“众所周知,大明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国以来,虽基业稳固,却也推行了一系列束缚百姓、有失公正的政令。譬如户籍制度,士人之后世代沿袭士人身份,农人之后则世代耕田,工匠、商人、兵士亦皆如此,子承父业,难以跨越。更有甚者,兵籍子弟即便为国捐躯,其后代仍需继续征战沙场,不顾其是否已成家立业,始终被置于冲锋陷阵的最前线。试问,如此制度,怎能称之为公平?”

    东海之滨的众多百姓及各式户籍的原大明子民闻听此言,皆是面露愤慨之色,纷纷应和:“不公平!我等深受其害,愿随陛下共谋大业,推翻这昏庸无道的朝廷!”

    朱允熥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好!那我们便齐心协力,誓要推翻这暴虐的明朝,为百姓讨回公道!”

    “朕,今日决定废除户籍制度,自今日起,凡朕之子民,皆归于同一户籍——民籍。只要你是民,便能读书识字,参与科举考试,投身军旅。只要你遵守朕之国家的律法,便能受到保护,自由从事生产等活动。自愿参军者,其子嗣在科举考试中可享受加分政策。工匠若有利国利民的发明创造,则根据其贡献大小,奖励白银五十两到黄金千两不等,极其优秀者更可进入朕所设立的墨工司。而触犯法律者,则必将严惩不贷。对于以往触犯大明律法之人,若案件有疑,经重审确认有冤,一律予以释放。”朱允熥在称帝之时宣布的这番话,让周围众人纷纷高呼万岁。

    朱允熥缓缓抬手,优雅地示意众人起身:“众卿平身。”接着,他转向一侧的内侍,沉稳地下达旨意:“即刻起,改元大虞,普天同庆,大赦天下,与万民共启新篇。”内侍听后,迅速躬身领命,匆匆离去。

    朱允熥的目光再次落在阶下的群臣之上,他沉声问道:“朕欲兴兵伐明,诸位爱卿意下如何?”此言一出,群臣间顿时议论四起。不久,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挺身而出,声音铿锵有力:“陛下,末将以为,此刻正是伐明良机。大明内部纷争四起,朱棣与朱允炆相争不下,此乃天赐良机,我军应趁势而出。”朱允熥听后,微微颔首,以示赞许:“爱卿所言甚是。”随即,他再下旨意:“速拟旨,选定吉日,祭天伐明。”

    一旁的内侍再次领命而去,朱允熥望着殿下众臣,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深知,自己的帝王之路才刚刚拉开序幕。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勤勉治国,顺应民心,定能开创出一个繁荣昌盛、万世太平的大虞王朝。

    一周后,朱允熥亲率大军,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他神情庄重,双手紧握着祭文,高声诵读:“苍天在上,厚土为证,大虞皇帝朱允熥,以此祭文敬告天地神灵。朕兴兵伐明,非为一己之私欲,实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愿天地神灵保佑大虞,庇佑百姓,共筑太平盛世!”随后,他高声吟唱:“黄天已逝,青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雷公助我。”言罢,他点燃祭文,只见原本阴沉的天空瞬间转为晴空万里,白日竟也响起了雷鸣。

    这一幕壮观景象让大虞的百官、军队与百姓皆欢腾雀跃,他们齐声高呼“万岁”,深信朱允熥登基伐明乃天命所归。朱允熥望着这沸腾的人群,内心亦澎湃不已。他高举起手,振臂高呼:“众将士,随朕出征,伐明!”回应之声如雷贯耳,响彻云霄。随后,朱允熥率领着声势浩大的大军,踏上了征讨明朝的征途。

    而负责监视朱允熥动向的锦衣卫,迅速将此事上报给应天的朱允炆。朱允炆闻讯朱允熥称帝并起兵伐明,怒不可遏,即刻召集群臣共商对策。他怒视群臣,沉声问道:“朱允熥贼子,竟敢称帝起兵,与朕为敌。朕欲发兵征讨,诸位爱卿有何高见?”群臣闻言,纷纷议论,共谋对策。

    朱允炆见状,点名齐泰出列:“齐爱卿,你有何良策?”齐泰应声而出,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以为,朱允熥虽势大,但我大明亦非易与之辈。可遣一员大将,领兵出征,并联合燕王朱棣,共讨朱允熥。虽燕王或有异心,但面对朱允熥之威胁,其必会应允。”

    朱允炆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齐爱卿所言甚是。那么,何人可为将?凉国公蓝玉与开国公常升与朱允熥有血脉之亲,若非先皇骤逝,恐已遭灭族之祸。朕初登大宝,不能杀之,亦不能用之,唯有圈禁。魏国公徐辉祖已战死沙场,颍国公傅友德与荣国公冯胜又重病缠身。除此之外,何人堪当征虞大将?”

    此时,黄子澄出列,进言道:“启禀陛下,曹国公李景隆自幼才智过人,兵法娴熟,且常得先皇赞誉,精通骑射,颇具军事才能,可担此重任。”朱允炆闻言,再度点头:“黄爱卿所言极是。那就命李景隆为征虞大将军,领兵三十万,出征伐虞。”群臣闻令,皆躬身行礼,齐呼:“陛下圣明。”朱允炆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好,就依此计行事。”

    随后,朱允炆颁布圣旨,正式任命李景隆为征虞大将军,并赐兵三十万,令其出征伐虞。同时,派遣方孝孺前往北平,调解晋燕两方矛盾,以图联合北方诸王共同抵御虞军之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