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平行世界朱允熥发起冲锋 > 第53章 交易与踪迹

第53章 交易与踪迹

    所过之处,敌军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朱棣与李景隆目睹此景,大惊失色,急令大军迎战。然而,其军已因朱允熥的勇猛而胆寒,士气萎靡,难以抵挡其凌厉攻势。朱允熥势如破竹,率军深入敌营腹地。

    朱棣与李景隆深知败局已定,无可挽回。二人对视一眼,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朱棣长叹一声:“九江,我们败了。”

    李景隆亦附和道:“确是如此,我们败了。”二人沉默以对,心中满是苦涩。

    他们未曾料到,即便联手朱能,亦非朱允熥之敌。其大军在朱允熥更为先进的火器与武器面前,脆弱不堪。尽管战术高明,却仍难逃惨败命运。朱允熥率军深入敌营,迅速锁定朱棣与李景隆所在。他冷笑一声,长剑直指二人:“朱棣、李景隆,何不束手就擒?”

    朱棣与李景隆对视一眼,眼中闪过决绝之色。他们深知,一旦被俘,必死无疑。于是,二人同时挥动兵器,向朱允熥发起最后的冲锋。然而,朱允熥冷笑依旧,长剑一挥,便与二人激战在一起。

    未及一刻,朱允熥已提二人首级而出,高声宣布:“燕王朱棣与曹国公李景隆已毙,降者不杀,顽抗者死!”

    其大军见主将已亡,多数选择投降,唯朱能率部继续抵抗。

    朱允熥见状,飞身而上,一剑斩首朱能。再次高呼:“朱能已死,降者不杀!”至此,朱棣、李景隆与朱能所部悉数投降。朱允熥此役俘虏近三十万大军,而负隅顽抗者,则近八万之众,皆命丧沙场。

    此战,乃朱允熥与大明最为艰难亦最为辉煌之战。经此一战,朱允熥之名响彻大明。

    他望着前方投降的三十万大军,豪情万丈。深知此战赢得漂亮,亦打出了自己的威风。他强压激动之情,沉声下令:“将俘虏押下严加看管,若有反抗,格杀勿论!”士兵们闻令而动,迅速将俘虏押走。

    朱允熥望着前方大营,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此战虽胜,却也历经艰辛。若非自己勇猛无双且士兵装备精良,恐早已战死沙场。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步入中军大营。刚回到中军大帐中,朱允熥便直接瘫坐在了椅子上,这一战,实在太累了。他闭上眼睛,想要休息片刻,然而脑海中却不断回荡着战场上的喊杀声和刀光剑影。他知道,自己还不能休息,必须尽快处理战后事宜。他强撑着身体,站起身来,开始一一安排战后事宜。

    朱允熥刚妥善安排完战后事务,便接到士兵通报,有人求见。他轻轻蹙眉,沉声吩咐:“带他进来。”随后,一位身着华丽锦衣的中年男子步入殿内。他目光掠过朱允熥,即刻跪拜,恭敬地称道:“小人拜见虞帝陛下。”朱允熥淡然扫视他一眼,问:“你是何人?所为何事?” “小人乃江南士族与山东孔圣后裔所派之代表,特来与陛下商讨一桩交易。”

    朱允熥闻言,心中微动,显露出一丝好奇。他再次审视中年人,淡淡道:“交易?何种交易?”中年人正色道:“小人恳请陛下,在征伐山东、江南之时,能保全孔家与江南士族之安宁,并赋予其应得之地位。作为回报,我等将竭力辅佐陛下治理天下,助陛下加速平定朱明余孽。”

    朱允熥闻言,陷入深思。他深知此交易背后牵涉甚广,关乎天下大局与自身统治。他冷然一笑,质问中年人:“你们要朕赋予什么地位?又能帮朕干什么?”中年人谦卑地回答:“只要陛下首肯愿意与士大夫共天下,我等愿拥戴陛下为天下共主。”

    朱允熥冷笑更甚,轻蔑地瞥了中年人一眼,淡然道:“你们区区蝼蚁,也敢与朕谈条件?”中年人闻言,面色惨白,噤若寒蝉。朱允熥怒哼一声,严厉宣告:“朕志在天下,孔家与江南士族若识时务,当速速归顺;否则,朕必亲自剿灭之!”

    中年人闻言,身躯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再也不敢多言一句。他深知朱允熥的威严不可触犯,但仍试图以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事迹为例进行反驳:“陛下,您或许不知,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也曾向孔圣人跪拜,并册封孔家为衍圣公,彰显了对文人的深深敬畏。尽管他在位期间杀戮众多,但他却从未轻易动摇孔家和江南士族的根基,始终维持着朱明王朝的稳定。相比之下,他对文人的态度也要比对武将更为宽容和优待。”

    朱允熥闻言大怒,猛然起身,一把揪住中年人的衣领,将其提起,厉声喝道:“你何德何能,胆敢威胁于朕?朱元璋是朱元璋,朕是朕,朕从不畏惧任何威胁!”言罢,他随手将中年人抛出殿外,怒喝道:“来人,将此贼斩首示众!”

    士兵们迅速行动,将中年人拖出殿外。朱允熥望着那远去的背影,心中杀意更浓。他深知,若孔家与江南士族不识好歹,他必将亲自出手,将其铲除。他强忍怒火,重新坐下,闭目沉思。

    这时,又一名士兵步入大殿,恭敬地禀报道:“陛下,已成功捕获一名疑似奸细之人。”朱允熥眉宇间微蹙,声音沉稳有力:“带上来。”随后,两名士兵押解着一名身着黑衣的青年步入大殿。

    朱允熥淡淡地扫了他一眼,冷峻地询问:“你究竟是何方神圣?有何企图?”

    黑衣青年直视朱允熥,坦然答道:“我并非奸细,实乃燕王朱棣之次子,朱高煦。”

    朱允熥闻言,心中泛起一丝好奇,他淡淡地审视着朱高煦,轻声道:“哦?你便是朱棣之子?”

    朱高煦神色傲然:“正是!”朱允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沉声追问:“你父已遭败亡,你此番前来,所为何事?”朱高煦深吸一口气,正色道:“我欲与你达成一项交易。”

    “交易?”朱允熥眼神微眯,淡然问道:“何种交易?”朱高煦语气坚定:“我深知你与朱家恩怨颇深,但我父已逝,我愿以我的忠诚或我的生命,换取你未来夺取天下后,对我母亲及兄长和弟弟的宽恕,并允许我妥善安葬父亲。”

    朱允熥闻言,转身取来燕王朱棣的首级,递予朱高煦,随后言道:“朕无需你的忠诚,这乃是你父之首级,朕归还于你。因你展现了亲情之可贵,加之儿时你父曾对朕有过庇护之情,无论是否出于真心,朕皆铭记于心。若非他阻挡朕之路,朕亦会饶他一命。你回去转告高炽,若欲复仇,朕随时恭候;若不欲复仇,且你等未行恶事,朕可保燕王一脉王位无忧,并依汉武帝推恩令之例,确保燕王一脉荣华富贵。同理,朱家中除却那些恶贯满盈及与朕有仇者外,只要他们不挡朕之路,朕皆可宽恕,。”

    朱高煦闻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忙谢恩:“多谢陛下!陛下放心,我等绝不会与陛下为敌!”朱允熥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扫视朱高煦:“但愿如此,否则,朕定让你们这一脉灰飞烟灭!”朱高煦浑身一颤,再不敢多言。“不过,陛下,我朱高煦所言句句属实,我虽无他物,却有一身冲锋陷阵之能。待我安葬父亲后,定回来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朱允熥闻言,心中又生好奇。他淡淡地看着朱高煦:“你为何要为朕冲锋陷阵?”朱高煦诚恳地答道:“只要陛下能保全我母亲与兄弟们的性命,我朱高煦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朱允熥闻言,不禁轻笑。

    他瞥了朱高煦一眼,语气淡漠:“朕记下了你的誓言,若你敢背叛朕,朕定会让你生不如死!”朱高煦闻言,单膝跪地,恭敬地誓言:“陛下放心,我朱高煦绝非背信弃义之徒!”朱允熥点头示意士兵释放朱高煦,并淡漠地吩咐:“退下吧。”

    朱高煦起身,深深望了朱允熥一眼后,转身大步离去。望着朱高煦离去的背影,朱允熥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深知,若要一统天下,必须广纳贤才。朱高煦乃一可用之才,若能收为己用,定能如虎添翼。

    念及此,朱允熥不禁露出笑意。他站起身来,走到大殿门口,眺望远方天际,胸中豪情万丈。他明白,一统天下之路,必将布满荆棘与牺牲,但他无所畏惧,因为这是他必须走完的征途!

    三天后,待将士们恢复体力,朱允熥果断下令大军自镇江启程,直指下一座城池。

    与此同时,朱允炆惊闻朱允熥已攻克镇江,正率军逼近南京,心中猛然一震。他即刻召集朝臣紧急商讨对策,然而朝堂之上却是一片嘈杂,众人争执不休,却始终未能形成统一意见。目睹此景,朱允炆心中的焦虑愈发沉重。

    就在此时,一名士兵急匆匆闯入,跪在朱允炆面前,声音急促:“陛下,大事不妙!朱允熥大军已至城下,请陛下速作决断!”此言一出,朱允炆犹如遭受晴天霹雳,整个人僵坐在龙椅之上,面色惨白,声音颤抖:“这……这可如何是好?”

    朝堂之内,众臣见状,更是慌乱不已,议论声四起。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环视四周,沉声问道:“诸位爱卿,面对朱允熥大军压境,可有退敌良策?”然而,众臣皆低头不语,无人敢应。朱允炆心中失望更甚。

    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名大臣挺身而出,躬身道:“陛下,朱允熥势大难挡,我等或可开城投降,以求自保。”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哗然。有人赞同,认为投降乃明智之举;亦有人反对,认为投降有失国体,宁愿战死沙场,亦不辱没尊严。

    朱允炆望着混乱不堪的朝堂,心中满是悲凉。他再次深吸一口气,强行压制怒火,大声喝止:“够了!都住口!”朝堂之上瞬间恢复平静,众人纷纷望向朱允炆,等待他的最终决定。朱允炆环视一周,怒目圆睁,坚定地说:“朕意已决,绝不投降!”因为他深知,自己与朱允熥之间的恩怨情仇,已让朱允熥对他恨之入骨。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一名士兵闯入大殿,跪在朱允炆面前,急报:“陛下,朱允熥大军已开始攻城!”朱允炆闻言,脸色骤变,猛地站起,大声命令:“快!随朕上城楼查看!”言罢,他大步流星走出大殿,众臣见状,连忙紧随其后。

    朱允炆一行匆匆登上城楼,只见城外黑压压一片,朱允熥的大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城楼上的守军见状,无不面露惧色,士气低落。 朱允炆站在城楼上,目光如炬,凝视着城外的敌军。他深知,此战关乎自己的存亡,自己必须挺身而出,激励将士们奋勇抗敌。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将士们!朱允熥贼军已至城下,我们身为大明的子民,岂能坐视国家沦陷而不顾?朕在此立誓,将与尔等同生共死,誓死守卫南京城!” 朱允炆的慷慨陈词如同一声惊雷,瞬间点燃了将士们的斗志。他们纷纷拔出武器,高声呼喊:“誓死守卫南京城!誓死效忠陛下!” 随着朱允炆的一声令下,城楼上的守军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们利用城楼上的箭垛和火炮,向城外的敌军发起猛烈的攻击。而朱允炆则趁周围正乱,找旁边侍卫换一身行装,悄悄回宫。没错,朱允炆决定逃亡,他计划将大臣与百姓留在城中作为掩护,自己则趁机逃离。他匆匆返回皇宫,简单整理行装,并命令手下将事先准备好的与自己身形相似的尸体穿上龙袍,随后点燃皇宫,利用混乱从秘密通道逃离。

    朱允熥的大军迅速攻破了城门,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直奔皇宫。当他们抵达皇宫时,只见皇宫已被熊熊烈火吞噬,浓烟弥漫,整个宫殿化为一片火海。将士们见状大惊,立即投入救火行动。经过一番努力,大火终于被扑灭。然而,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从衣着判断,似乎正是朱允炆。将士们不敢怠慢,连忙向朱允熥报告。

    此时,朱允熥已入驻南京城主府,听闻报告后心生疑虑。他亲自前往查看,只见尸体已被烧得难以辨认,但从身形与衣着来看,与朱允炆极为相似。朱允熥眉头紧锁,心中充满疑惑。他环顾四周,突然发现一名宫女形迹可疑,便厉声喝止。

    宫女被吓得浑身发抖,转身欲逃,却被侍卫迅速擒获。在朱允熥的逼问下,宫女颤抖着说出了朱允炆通过密道逃亡的真相。朱允熥闻言大怒,他没想到朱允炆竟如此狡猾。他强压怒火,命令侍卫立即追捕,誓要将朱允炆捉拿归案。

    侍卫们领命而去,沿着密道一路追出城外,却一无所获。朱允熥望着空荡荡的城外,眼中闪过一抹寒光。他心中暗道:朱允炆,你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天涯海角,我也要将你捉拿归案!倒要看看,你能逃到天涯海角不成!侍卫们沿着密道一路追出城外,却发现城外空无一人,哪里有朱允炆的踪影?虽然不见朱允炆的踪影,但朱允熥不能让其他仇人跑了,直接命令手下士兵,捉拿朱允炆母亲吕氏及母族,建文亲信、谷王朱橞等藩王,他要亲手炮制这些人,以报当初欺辱之仇和母亲、兄长被害之仇。

    士兵们领命迅速行动,不久之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及其母族成员、亲信、藩王等相继被捕,并被囚禁于牢狱之中。朱允熥目睹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仇的快意。这些人曾对他百般欺凌与陷害,如今终于落入他手,他誓要让这些人得到应有的报应!

    恰在此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陛下,朱允炆的行踪已被发现!”闻听此言,朱允熥精神为之一振,猛然站起,急声问道:“他在何处?”侍卫答道:“有人目击朱允炆逃往城外一座寺庙藏匿。”朱允熥冷笑一声,愤然言道:“朱允炆竟敢藏匿于寺庙之中!速随本王前去擒拿!”言罢,他大步流星地走出大殿,率领一队侍卫直奔城外寺庙。

    抵达寺庙时,只见寺门紧闭,院内一片寂静无声。朱允熥冷笑一声,挥手示意,数名侍卫立即上前,一脚踹开寺门,蜂拥而入。朱允熥紧随其后,大步踏入寺庙之内。寺内,数名僧人正虔诚打坐念经,见朱允熥等人闯入,皆惊慌失措,连忙起身行礼。

    朱允熥冷眼扫视众僧,沉声问道:“此处是否藏匿有名为朱允炆的僧人?”众僧闻言,面色骤变,其中一名僧人颤抖着声音回答道:“回……回禀陛下,本寺并无名为朱允炆的僧人。”朱允熥冷笑更甚,挥手示意侍卫展示一幅画像,冷声道:“那这是何物?”众僧见到画像,大惊失色,其中一名僧人更是失声惊呼:“这……这不就是那位施主吗?”

    朱允熥闻言,精神大振,一把揪住那名僧人的衣领,厉声喝问:“他在哪里?”僧人不敢有丝毫隐瞒,慌忙指向后院方向。朱允熥见状,挥手示意侍卫们跟随自己直奔后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