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末年,时局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在那繁华与贫瘠交织的京城之外,有一小镇,名曰清河镇。镇上居民多以务农、经商为生,其中有一小商贩,姓李名渔,年方二十有余,生得面目清秀,性情耿直,以卖鱼为生。
这日清晨,李渔如往常一般,肩挑鱼篓,前往镇上的市集。时值初夏,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市集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李渔找了个空地,摆开鱼摊,开始叫卖。
不料,正当李渔忙得不可开交之际,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震得地面尘土飞扬。李渔抬头一看,只见一辆华丽的马车疾驰而来,车上坐着一位身着官服、面带威严的男子,正是清河镇的县令大人。
那县令平日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早已是臭名昭著。今日他本欲前往市集巡视,不料却被李渔的鱼摊挡了去路。那县令见状,大怒,命随行的仆从将李渔拿下。
李渔一时惊慌,不知所措,只得任凭仆从将他捆绑起来,押至县令面前。那县令瞪着一双怒眼,喝道:“大胆刁民,竟敢冲撞本官的马车,你可知罪?”
李渔颤声道:“大人明鉴,小民只是在此卖鱼,实乃无心之失,还望大人宽恕。”
县令闻言,冷笑道:“无心之失?你可知本官的马车乃皇家御赐,岂是你等能随意冲撞的?来人,将他押回县衙,听候发落!”
说罢,县令便命仆从将李渔押上马车,扬长而去。市集上的百姓见状,纷纷摇头叹息,却无人敢上前阻拦。
李渔被押至县衙,被关入大牢。他心中苦闷,不知何日才能重见天日。然而,就在这绝望之际,一位高人悄然出现在他的牢房之外。
那高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一身道袍飘飘欲仙。他见李渔被囚,便上前与狱卒交涉,欲将李渔救出。那狱卒见高人气质非凡,不敢怠慢,急忙将此事禀报给县令。
县令闻讯,心中疑惑,便亲自前来查看。他见高人仙风道骨,知非等闲之辈,便客气地问道:“不知高人驾临,有失远迎。请问高人,此人为何值得您如此费心?”
高人微微一笑,道:“此人虽为小贩,却心性纯良,非作恶之人。他今日之祸,实属无心之失。望大人能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
县令闻言,沉吟片刻,道:“既然高人如此说情,本官便卖个人情,放他离去。但此等刁民,若不略施惩戒,恐难服众心。”
说罢,县令便命人将李渔带出牢房,当众杖责二十大板,以示警戒。李渔虽然挨了打,但心中却感激高人的搭救之恩。他跪在高人面前,连声道谢。
高人扶起李渔,道:“无须客气,我观你性情耿直,颇有侠义之风。今日之事,乃是天意所至。你若愿随我修行,学习武艺,将来必能行侠仗义,造福一方。”
李渔闻言,心中一动,便答应了高人的请求。他随高人离开县衙,前往一处隐秘的山林之中,开始了修行之旅。
那高人乃是一位隐居的武林高手,精通各种武艺和医术。他见李渔天资聪颖,便倾囊相授,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李渔。李渔也勤奋好学,日夜苦练,不负高人期望。
在高人的指导下,李渔的武艺日益精进,不仅学会了各种拳脚功夫,还掌握了医术和轻功。他心中铭记高人的教诲,立志要行侠仗义,为民除害。
转眼间,数年过去,李渔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小商贩成长为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他告别高人,回到清河镇,开始了他的行侠仗义之路。
他时常在镇上巡逻,打击恶霸和盗贼,保护百姓的安全。每当有百姓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他总是第一个出现,伸出援手。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便在镇上广为流传,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英雄。
然而,李渔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要真正造福一方,还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于是,他开始关注镇上的贫困和疾病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百姓治病救人。他还积极倡导慈善事业,鼓励富商巨贾捐资助学、济贫救困。
在他的努力下,清河镇逐渐变得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李渔也成为了镇上的楷模和榜样,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
诗云:
小贩冲撞马车祸,幸遇高人得解脱。
学武行医行侠义,造福一方美名传。
李渔的故事在清河镇上流传了许久,成为了一段佳话。人们时常提起他的英勇事迹和善良品质,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怀念。而那段关于小商贩行侠仗义的传奇,也成为了清河镇上一道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