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关,宁国府内一片忙碌景象。贾珍着人将宗祠细细打扫,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那陈旧的屋梁、雕花的窗棂,都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小厮们搬挪祭器时小心翼翼,生怕磕碰到这些珍贵的物件。准备牲醴等物的仆人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精心挑选着最上乘的食材,以确保祭祀的庄重和丰盛。
且说除夕这日,天色未明,宁国府众人便已起身。冬日的清晨,寒风凛冽,却吹不散众人心中的敬畏与庄重。贾家族中子弟,皆按辈分依次排班,个个身着盛装,神色肃穆。贾珍身着华服,那锦缎的面料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光芒,他的神色庄重,目光坚定,仿佛肩负着整个家族的使命。引领众人前往宗祠的路上,执事仆从鱼贯而行,灯笼火把照得道路通明,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蜿蜒的火龙。
待至宗祠,只见朱门大开,里面香烟袅袅。那烟雾缭绕中,带着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众人入内,见那祭台上烛火摇曳,跳动的火苗映照着红绸锦缎,使其更显鲜艳夺目,装饰一新的祭台仿佛在等待着家族子弟们的虔诚敬拜。墙上挂着先辈画像,那一幅幅面容严肃而慈祥,仿佛在俯瞰着后世子孙,审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贾珍上前,净手焚香,那袅袅上升的香烟似乎带着他的心愿直抵先祖。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宗庇佑,家族昌盛。岁岁年年,福泽绵延。”声音在寂静的宗祠内回荡,带着无尽的虔诚和期望。而后率众子弟跪地叩拜,众人的动作整齐划一,额头触地的那一刻,心中满是对祖宗的敬仰和对家族未来的期许。
贾蓉在旁,看着父亲庄重之态,心中亦起敬畏。想起往昔自己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肆意挥霍着家族的荣耀与财富。如今在这宗祠之内,在祖宗的注视下,深感家族传承之重。那一瞬间,他仿佛明白了自己肩头的责任,不仅仅是享受家族带来的荣华富贵,更是要为家族的延续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时,寒风吹过,烛火闪烁,光影摇曳间,贾蓉仿佛觉得是祖宗有所回应,那一瞬间,他暗暗发誓,今后定要改过自新,不负祖宗厚望。
礼毕,众人散去,各自回府准备年节之事。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府中,有的在张贴春联,有的在悬挂灯笼,有的在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荣国府这边,自进入腊月便开始筹备元宵夜宴。王熙凤协理诸事,展现出她非凡的管理才能。她那清脆的嗓音在府中各处响起,指挥着丫鬟婆子们张灯结彩。府中处处挂起了红灯笼,红绸缠绕廊柱,宛如一片红海。那一盏盏灯笼,如同熟透的果实,散发着温暖而喜庆的光芒,将整个荣国府装点得如梦如幻。
元宵佳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荣国府中一片欢腾,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贾母端坐主位,她身着华丽的衣裳,脸上洋溢着慈爱的笑容。邢夫人、王夫人分坐两旁,她们的服饰同样精美,脸上带着节日的喜悦。众姐妹依序而坐,环佩叮当,笑语盈盈。桌上摆满珍馐佳肴,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还有那精美的元宵,白白胖胖,宛如珍珠般圆润。
宝玉笑嘻嘻地看着众人,说道:“今日这元宵夜宴,定是热闹非常。”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如同一个孩子般迫不及待地想要享受这欢乐的时刻。探春点头笑道:“哥哥说得是,如此佳节,正该好好庆祝。”她的目光明亮而聪慧,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丝竹之声响起,悠扬的乐曲如潺潺流水般在空气中流淌。舞姬翩然入场,只见她们身姿婀娜,彩袖飘舞,如同仙子下凡。她们的舞步轻盈,旋转间裙摆飞扬,仿佛盛开的花朵。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味和魅力,让人陶醉其中。众人一边赏舞,一边说笑,气氛热烈而欢快。
酒过三巡,李纨提议作诗为乐。众人皆称妙。于是以元宵为题,众人依次吟来。黛玉轻启朱唇,吟道:“元宵灯火映琼楼,星落银盘玉影浮。素手调羹心寄处,相思一缕绕心头。”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黄莺出谷。诗句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意和柔情,众人听了,皆赞黛玉才情。
接着,众人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一首首精彩的诗作在夜宴上响起。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婉约细腻,有的清新自然,每一首诗都表达了对元宵佳节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后众人又行起酒令来,欢声笑语回荡在府中。那一声声欢笑,仿佛要冲破屋顶,飞向天际。行令过程中,有人机智应对,赢得阵阵喝彩;有人一时疏忽,被罚酒一杯,却也欣然接受,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至夜深,众人方尽兴散去。但那欢乐的氛围,那温馨的场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诗评:
岁末祭祠情肃穆,元宵夜宴乐无边。
祖恩浩浩传家久,族脉绵绵继世延。
灯火辉煌添喜气,佳肴美酒庆团圆。
兴衰皆在时光里,祈愿荣华岁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