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唐之逆命太子 > 第13章 魏征良策,解危难,冯立出连弩失而复得

第13章 魏征良策,解危难,冯立出连弩失而复得

    第十三章 魏征良策,解危难,冯立出连弩失而复得

    “太子殿下,如今局势危急,我们该如何是好?”魏征一脸担忧地问道。

    李建成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揭露世民和五姓七望的阴谋。”

    魏征点头:“殿下所言极是。不过,要想找到突破口,我们必须先摆脱当前的困境。”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有一计,可助殿下解危难。”

    李建成闻言,脸上露出期待的神色:“哦?魏先生有何良策?”

    魏征低声耳语一番,李建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就依先生之计行事!”

    与此同时,冯立也带领着一支近士小队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潜入秦王府,盗取新型连弩,为太子李建成解围。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行动,冯立等人终于成功潜入秦王府。他们趁着夜色掩护,四处搜寻新型连弩的下落。

    经过一番艰苦的搜寻,他们终于在一个隐蔽的密室中找到了新型连弩。冯立等人心中一喜,立刻带着新型连弩撤离了秦王府。

    李建成得知新型连弩失而复得的消息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是自己反击的关键时刻到了。

    他立刻召集心腹商议下一步行动,准备利用新型连弩揭露李世民和五姓七望的阴谋,为自己正名!

    太子府内,气氛紧张而肃穆。李建成端坐于主位之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

    “诸位,如今我们有了新型连弩,便有了与世民抗衡的底气。”李建成声音坚定地说道,“我们要借此机会,将世民的阴谋彻底揭露出来!”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附和。他们都知道,新型连弩的出现将为他们带来翻盘的希望。

    “不过,要想成功揭露世民的阴谋,我们还需从长计议。”魏征沉吟道,“殿下,仅凭此事还无法对秦王构成威胁。”

    李建成点头:“先生所言极是。那就请先生与诸位共同商议。”

    魏征又道:‘由此事可以看出,五姓七望与秦王府合谋依旧,太子殿下需静待时日,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韦挺道:“殿下,先生所言极是,当下时局我们需以静制动,如今连弩失而复得,明日早朝殿下可将此呈给皇上,以抵过失”

    李建成听后微微点头:“嗯,此事就交由你办。”

    商议过后,李建成决定先按兵不动,静待时机。

    第二日一早,李建成便带着新型连弩上了朝堂,将连弩呈给了皇上。

    皇上看着手中的连弩,面露疑惑:“太子,这是何意?”

    李建成恭敬地回答道:“父皇,儿臣前几日因一时疏忽,导致连弩丢失。好在冯立已将连弩找回,儿臣今日特来向父皇请罪。”

    皇上听后眉头微皱,但看到李建成态度诚恳,便也没有过多责备:“既然连弩已经找回,那此事便就此作罢。太子日后需多加小心,切不可再让此类事情发生。”

    “儿臣遵旨。”李建成恭敬地应道。

    朝堂之上,李世民看着李建成手中的新型连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他没想到,李建成竟然能找回新型连弩。不过,他很快恢复了平静,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大哥,连弩失而复得,真是可喜可贺。”李世民说道。

    李建成看着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他知道,李世民的微笑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的阴谋。

    “二弟,多谢。”李建成淡淡地回应道。

    朝堂之上,兄弟二人之间的较量再次展开。李建成虽然成功找回新型连弩,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李建成开始暗中调查李世民与五姓七望的勾结。他派出了一批精英,潜入各大世家,搜集证据。

    然而,五姓七望的势力庞大,要想从中搜集证据,无异于登天。李建成的精英们历经艰险,却始终无法找到确凿的证据。

    李建成得知情况后,眉头紧锁。他知道,要想揭露李世民和五姓七王的阴谋,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太子殿下,我有一计,可助您找到突破口。”就在李建成一筹莫展之际,魏征再次献计。

    李建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哦?魏先生有何妙计?”

    魏征低声耳语一番,李建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就依先生之计行事!”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在暗中观察着李建成的动静。他发现,李建成最近频繁派出精英,似乎在寻找什么。

    “难道他在调查我?”李世民心中暗道,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哼,李建成,你以为你能找到什么?我绝不会让你得逞!”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李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 摘自(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