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后(公元前 828 年),大周王朝的风云变幻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在召公府中,太子静已长成一位十八岁的翩翩少年。他身材修长,剑眉星目,举手投足间尽显英气。
太子自幼在召虎的悉心教导下,文能熟读经典,论政滔滔不绝;武能骑马射箭,剑术娴熟高超。他对召虎充满了感激和敬意,视他如师如父。
这一日,阳光正好,太子静正在庭院中练剑。剑如游龙,身姿矫健,剑光闪烁之间,带起阵阵风声。
一套剑法练完,太子收剑入鞘,额头上微微见汗。引得一旁的侍从们纷纷喝彩。
“伯克公子,剑法又精进了!”身旁的侍卫李忠忍不住称赞道。
太子静微微一笑,“还需勤加练习,方可保家卫国。”
正说着,召虎匆匆走来,神色凝重。太子静见状,心中一紧,“父亲,何事如此匆忙?”
召虎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伯克,刚刚传来消息,周厉王已于彘地驾崩。”
太子静身子微微一颤,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父皇离世的悲痛,也有对未来责任的沉重思考。
“太子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你已成年,是时候该考虑回朝之事了,这天下的重担即将落在你的肩上。”召虎语重心长地说道。
太子微微皱眉:“父亲,我在您府上生活多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宁静。朝中局势复杂,我”
召虎打断他的话:“殿下,你身为太子,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百姓的期望。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你必须回去,稳定局势,继承大统。”
太子静目光坚定,“父亲放心,静定当不负众望,重振大周雄风。”
皇宫大殿内。
气氛凝重而压抑。天子薨逝于彘地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群臣心中炸响。
“天子薨逝于彘地,大周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太子静已经长大成人,就由他来继承大统!”召虎此言一出,群臣大惊失色。
“召公何出此言?太子静当年不是已经被杀害了吗?”一位老臣颤抖着声音问道。
“是呀是呀!召公莫不是糊涂了?”众人纷纷附和,脸上写满了疑惑与震惊。
召虎神色肃穆,目光扫过众人,说道:“诸位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当年太子静藏匿于召公府,叛军围困逼迫交出太子静,为了保护皇室血脉,我的夫人抱着亲生儿子伯克跳井而亡,换太子静逃出生天。这些年来,一直以我儿子伯克的身份居住在召公府,在我的暗中庇护下成长。如今,是时候让他回归本位,继承大统,重振大周雄风!”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大殿内鸦雀无声。
这时,一位年轻的臣子站了出来,拱手说道:“召公,此事非同小可,可有证据证明此太子静乃真太子?若有人冒名顶替,意图篡权,那后果不堪设想!”
召虎冷哼一声:“吾召虎以项上人头担保,此乃真正的太子静。若有半点虚假,愿受千刀万剐之刑!”
众人被召虎的坚决所震撼,心中开始动摇。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只见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在侍卫的簇拥下走进大殿。
他目光炯炯,身姿挺拔,浑身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
“诸位大人,我便是太子静。”青年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群臣再次骚动起来,纷纷打量着这位自称太子静的青年。
“你可有何凭证证明你的身份?”一位大臣质问道。
太子静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说道:“此乃先皇赐予我的玉佩,上面刻有我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一位老臣接过玉佩,仔细端详后,点了点头:“没错,此乃先皇之物,确为太子静无疑。”
群臣见状,纷纷跪地参拜:“参见太子殿下!”
太子静连忙扶起众臣,说道:“诸位大人请起,如今大周面临诸多困境,还需仰仗诸位共同努力,重振朝纲。”
然而,此时的朝堂却是暗潮涌动。一些心怀叵测的大臣们对太子静继位之事颇有微词,他们暗中勾结,企图阻止太子静登基。
在皇宫的一间密室里,大臣王叔正与几位心腹密谋。
“这太子静年纪轻轻,毫无治国经验,怎能担当大任?”王叔阴沉着脸说道。
“大人,不如我们联合起来,拥立其他王子,这样您便可掌握更大的权力。”一名心腹谄媚地说道。
王叔眼中闪过一丝贪婪,“此事需从长计议,切不可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太子静在召虎的陪同下,准备入宫。一路上,百姓们夹道欢呼,对这位未来的君主充满了期待。
“太子殿下,民心所向,您定要造福百姓啊!”一位老者激动地说道。
太子静停下脚步,扶起老者,“老人家放心,静必当竭尽全力。”
终于,太子静踏入王宫,登上了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宝座,成为了周宣王。
登基大典过后,周宣王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
“召公,如今朝中局势复杂,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恐会生乱,该如何是好?”周宣王忧心忡忡地问道。
召公沉思片刻,“陛下,当务之急是稳定朝纲,选拔贤能之士,同时加强军备,以防有变。”
周宣王点了点头,“召公所言极是,朕明日便下令整顿朝纲。”
然而,王叔等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朝堂上故意刁难周宣王,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应当增加赋税,以充实国库。”王叔说道。
周宣王目光如炬,“增加赋税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导致民不聊生,此事万万不可。”
王叔冷笑一声,“陛下年轻气盛,不知治国之艰难。”
“王叔,朕深知治国不易,但也绝不会做出损害百姓之事。”周宣王斩钉截铁地说道。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一位大臣站了出来。
“陛下圣明,如今应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方能使国家富强。”这位大臣名叫赵良,一向刚正不阿。
王叔狠狠地瞪了赵良一眼,“你这是在讨好陛下!”
赵良毫不畏惧,“我只是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着想。”
周宣王心中大喜,“赵爱卿所言有理,朕决定采纳。”
王叔等人见状,暂时收敛了锋芒。
经过一番整顿,朝纲逐渐稳定。周宣王开始着手选拔人才,他张贴告示,广纳贤才。一时间,各地有志之士纷纷涌入王宫。
在众多人才中,有一位名叫孙武的年轻人引起了周宣王的注意。孙武呈上自己所著的兵法,周宣王读后赞叹不已。
“孙武,你的兵法见解独到,朕欲委你以重任。”周宣王说道。
孙武跪地谢恩,“陛下信任,臣定当肝脑涂地,为陛下效命。”
在孙武的辅佐下,周宣王开始训练新军,加强国防。
与此同时,边境传来警报,蛮夷部落屡屡侵犯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周宣王勃然大怒,“蛮夷竟敢如此放肆,朕要亲征!”
召虎连忙劝阻,“陛下,万万不可亲身涉险,可派大将出征。”
“不,朕要让蛮夷知道,我大周不可侵犯!”周宣王心意已决。
于是,周宣王率领大军出征。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将士们深受鼓舞,士气大振。
经过一番激战,大周军队大获全胜,蛮夷部落落荒而逃。
周宣王凯旋而归,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云霄。
经过这次征战,周宣王的威望大增,国内局势也愈发稳定。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依然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周宣王独自一人在花园中散步。他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感慨万千。
“朕肩负着祖宗的基业和百姓的期望,定要让大周繁荣昌盛。”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映照着他坚定的身影,大周的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