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建文白月光,战神李景隆 > 第41章 洞庭湖决堤

第41章 洞庭湖决堤

    建文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深夜,一匹来自湖广方向的快马疾速接近金陵城,马背上的骑士看到雄壮的金陵城轮廓在眼中一点点的放大时,带着哭腔放声高喊,

    “湖广六百里加急!洞庭湖决堤!请朝廷速速救援!”

    “湖广六百里加急!洞庭湖决堤!请朝廷区区救援!”

    金陵城南城门的千户在听到动静后,快速从城楼跑出,眺眼望去,只见一人一骑已至城下五百步,待听清喊话内容后,神情瞬间变得极为凝重,

    ………

    “九江,快醒醒,宫里来人了。”李全一边喊,一边摇晃着床榻上的李景隆,

    李景隆瞬间睁开双眼的瞬间,下意识的挥手反击,李全早似有预料,一把将其双手按住,“九江,宫里来人了,你先穿好衣服。”

    李景隆闻言一愣,下意识的问了句,“是朱棣出兵了吗?”

    “洞庭湖决堤了,具体情况还得你去宫中与陛下见面了解。”

    听到洞庭湖决堤几个字,李景隆穿衣服的动作陡然一滞,深吸了口气后迅速穿着好衣物,在见到吴江后,李景隆快速的说道,“不必寒暄,灾情紧急,走吧!”

    洞庭湖位于湖广,是仅次于鄱阳湖的淡水湖,一旦缺口不能及时堵住,其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受灾的百姓也将会不计其数。

    不多时,李景隆就来到了御书房,齐泰,夏元吉,徐辉祖,几人已经到了。

    没有过多废话,李景隆直入主题,

    “洞庭湖溃口在哪,有多宽,目前受灾的地方有哪些,受灾百姓人数多少?”

    内阁几人同时看向朱允炆,显然他们也是刚到不久,并不了解实情,

    朱允炆吐了口气,沉重的说道,“溃口处于洞庭湖西南,宽约数十丈,主要受灾的重镇是益阳和沅江,两镇及周边的百姓加起来不下百万,”

    “百万?这么多?”夏元吉听到大概数字后,瞳孔一缩喃喃道,

    齐泰适时出声解释,“益阳和沅江两地聚集了大量手工作坊,加之靠近洞庭湖,雨水充足,气候温润周边的土地都极为适合耕种,所以人口也就比较密集。”

    随后齐泰的眼神变得凌厉,“据老夫所知,今年洞庭湖的水位一直在安全线内,朝廷拨付的修堤钱财也未曾缺过。”

    徐辉祖眉头一挑眸光冷冽,“齐阁老的意思是,这是人祸?”

    “具体缘由尚未得知,但堤官最少有有失察之责!”齐泰愤然说道,

    李景隆闭上双眼,叹了口气,“当下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先渡过眼下的难关吧。”

    “老夏,户部可以拿出多少粮食救灾?”

    夏元吉心中默算片刻便有了答案,“户部可拿出十万石粮食。”

    十万石,

    李景隆心中快速默算,按一人一天平均消耗半斤粮食来计算,百万人一天就得消耗三千三百石,十万石粮食仅够一个月!

    “不够,远远不够,连一个月都不一定够!”得出结果后,李景隆摇头说道,“老夏,找各地粮商买粮,有多少要多少,先渡过这个冬天再说,”

    见夏元吉欲言又止,李景隆没好气的说道,“老夏,有话直说便是,扭扭捏捏的做甚!”

    夏元吉轻抚额头无奈的说道,“历来大灾粮食价格都会暴涨,现在根本买不到大批粮食,每次发生大灾对粮商来说都是大机遇,他们通常都会将粮食压在手中一段时间,只有等到朝廷着急的时候才会拿出来高价贩卖,朝廷越急他们要价就越高。”

    徐辉祖闻言一巴掌拍在椅子的扶手上,怒声骂道,“这些该死的奸商,他们这是在发国难财!”

    李景隆眼中闪过冷芒,上百万的百姓若是没饭吃,闹出民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老夏通知下去,江南所有粮商三日后午时到秦淮河一聚,敢不来的今后一律不允许其在大明境内贩卖粮食!”

    “老夏你就记住一点,三日后能榨多少粮食就榨多少,若是有不一毛不拔的奸商,同样可以剥夺他们的粮食买卖权,”

    收购价格李景隆没说,夏元吉也没问,因为粮食一直都是有市价的,一两银子一石粮食,商人想涨价就涨价那还要商业局干什么?

    “此举会不会影响到商业发展?”夏元吉犹豫了片刻还是说了出来,

    李景隆突然站起身,神情严肃,一字一句的说道,“老夏你记住,无论什么人,什么身份,他们只要生活在大明的疆土之内,就是大明的子民,朝廷有责任保障他们的生活,他们同样有义务遵从朝廷的政令!”

    齐泰拍着巴掌说道,“好,曹国公说的好,凡是大明子民,都得遵从大明朝廷的政令。”

    李景隆老脸一红,第一次体会到当领导被下属附和的感觉,一时间竟还有些不适应…

    “此次受灾面积甚广,遭灾百姓极多,当派一重臣前往安抚百姓,重整吏治,几位爱卿觉得该派何人?”

    除了在场的几位阁臣和六部主官,其他人还真没有资格去当赈灾主官,李景隆看了一圈无奈一笑,好吧,除了他大家都挺忙的…

    “陛下,让臣去吧,”

    朱允炆闻言先是一愣,随后眉头皱起就要拒绝,李景隆见状只得开口解释道,

    “老齐要留守内阁处理政事,老徐也得负责训练京营,而老夏就更忙了,钱粮重担都压在他的身上。”

    李景隆继续给朱允炆分析着,

    “吏部尚书空缺,户部尚书是老夏,兵部尚书是老齐,工部尚书练子宁在加班加点的打造军备也脱不开身,礼部尚书陈迪和刑部尚书暴昭同样忙的不可开交,如今能镇的住场子又有空闲的只有臣了。”

    朱允炆神色黯然,偌大的朝廷竟派不出个赈灾的人,若是事事都要李景隆亲力亲为,那朝廷养这么多人干嘛。

    见李景隆神色坚定,朱允炆也想不出更好的人选,只得点头应允。

    李景隆见朱允炆同意,便开始总结这次会议结果,“粮食老夏搞定,我出任此次赈灾主官,诸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若是没有那赈灾一事就此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