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谋宋:这个秀才有点牛 > 第255章 流离失所的百姓

第255章 流离失所的百姓

    幽州地的老百姓便成批成批的由金军带领,被要求全部从幽州搬家迁徙,要搬离幽州,搬到金国黑水靺鞨人一带生活定居,幽州地的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人都不能再在幽州居住,必须全都快速随金军搬离,否则以违抗军令论处。

    私下里,有百姓悄悄议论说这是金国皇帝与大宋皇帝会面时新商议了两国结盟政策,幽云诸州的土地要归还于大宋,但幽云之州的全部百姓要归金国。

    因为金国攻打辽国,军士死亡严重,金国人丁凋零,迁移幽州一带的百姓去金国,促进金国人口繁衍。

    腾出来的土地,归于大宋,大宋人口数量众多,空出来的土地正好可以大宋的子民来开枝散叶……。

    此举,对金对宋都是有利。唯有对幽州的百姓不利,但没办法,谁让幽州之前是归于辽国人统治。

    然而对于一个地方世代都居住的百姓来说,殊不知百姓虽是下等小民,人如草芥,但世代都生活在幽州一带有数百年,祖宗坟茔、家支宗庙都在幽州,祖祖辈辈都生是幽州人,死是幽州魂。

    这个时代的人,本来就有安土重迁的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有时候即便是讨饭,或者数世代代都居住于与世隔绝的穷山僻壤当中,也绝不轻易选择搬家。

    况且幽州之地,说起来还是挺富庶人口茂密之地,谁会愿意搬离这一地。

    而且在幽州要搬离的百姓中,私下广泛流传,金国人要将幽州这里的百姓迁徙到金国的黑水靺鞨人居住的那一带……。

    那里是蛮荒地带,毒虫猛兽横行,人文未开,野人居住,人野蛮到生啖鱼肉的地步,在那里的靠打猎游猎为生。

    根本不像幽州一带,幽州是有耕地,有牧场,百姓营生是以耕地与放牧为主,黑水一带,那里根本无地可耕,那里人靠打渔采野果充饥,人迁徙到了那里,长久以往,种族就要渐渐灭绝……。

    正因为如此,在迁徙的人群中,有大量的人不愿意迁徙,偷偷地逃跑,而金人一旦发现有幽州人逃跑,就就地正法。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越是这样,逃跑的人就越多。后来,连还未开始迁徙的人也大批大批地逃跑了,逃离幽州。

    尽管有金兵大军,严密集结于幽州各地,密切监视要逃跑的人,旦凡发现,一律处死。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大批的人从幽州逃出。

    这一群能跑到这终南山这附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忍受被迁往到金国黑水的命运。。

    这个三四十人的小群,实际上一开始是属于还未迁徙的人群批次中,本来整族群有一百五十多人,这群的老族长在整群还未被强制迁徙时,早就打听到听说被金人强迫迁徙后,将会面临着什么后果。

    与其被动等着被金人强迫迁徙,面临着身死异乡亡族断子绝孙的地步,老族长花甲之年奋然游说全族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赶紧逃走,最好先逃到大宋朝。

    反正幽州将来金国人会归还给宋人,等将来幽州回归到宋朝后,到时候全族人再回来,如此就免于被迁徙到辽国黑水一带去了。

    一百五十多人的族群,老族长说服了一百二十多人跟随自己逃亡,然而还没逃出二十里地,就被金人发现,有不少人被金人就地砍死。

    此后有七十多人顺利逃出,由于害怕一路上被金人追击,这七十多人也不管哪里是哪里,只朝人迹罕至的大山里逃。

    这一路逢山过山,遇河躺河,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穿过了大宋的疆界。这一路上这一群人要么装着讨饭的乞丐,要么装着打猎的猎人,要么装着被土匪抢劫过的行商,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才保存到现今的局面,由七十多人的队伍变成了现今还有三十多人不到四十人的队伍。

    其实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路跋山涉水,东躲西转,竟能走过了数千里路程,而今竟来到了大宋的终南山这附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跨越了数千里路程。

    这纯粹是在极端情况下,人的潜力被逼至到绝境,完成了连自己都想也不敢想的奇迹。

    …………

    而现在跟杨云说话的这位族长实际上已经是第四任族长了,老族长在还未逃出幽州时,就被金人砍死,第二任族长也是被金人砍死,第三任族长是爬高山时被摔死。

    足见这一路逃亡,都经历何等艰辛与危险,所幸的是,这一路走来,终究是来到了大宋。

    只是来到了大宋,也并非是万事大吉,从此高枕无忧了。宣和二年,自江南方腊聚众流民起义,自此,大宋朝廷就颁布过律法,严令各地州府百姓随意流动。

    而这一群从幽州逃过来的人,本身就没有大宋的户籍,常住一地根本就不可能,而到处乱窜,一旦被官府发现,追究起来,这又是犯了大罪……。

    这跟后世是差不多的,你从一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你没有护照,那是偷渡而来,到处乱窜,一旦被执法机关发现,你就是犯罪。

    ……

    “大人,我等实是走投无路,才被迫成为流民。原以为只要到了大宋,就不会被金人强迫迁往金国黑水一带,不至于亡命蛮荒之地,压根不曾想大宋还有什么律法,严禁百姓任意流动。

    像小民这般逃难来到大宋的,应该不下几千人了。我等原以为是大宋地方各州府知府老爷是因为担心州府涌进太多难民,会影响治安和民生,所以才不停地驱赶流民。

    我等来到大宋地界以后,各地州府总有人不停地驱赶我们,把我们从一地驱赶到另一地,我们到了另一地,又被当地的人驱赶往另一地,总之不允许我们在一地安顿下来。

    要不是这,想我等来到了大宋后,也不至于东转西走,早已在一地落脚,不至于流落到到这千里之外的终南山下。

    如有人允许我们在某一地安顿下去,我等即使以讨饭为营生也可,等解决温饱后,稍有一定积蓄,再想办法谋一份正经营生,绝不会给官府添乱,到处流动,我等万分想如此,但却没有这个机会。

    大人方才说大宋有律法,严禁州府百姓随意流动。原来如此,大宋还有这一条规定,小老儿以为我等走到哪一地就被哪一地人驱赶,只因是当地人极度排外,担心我等外地人是对他们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所以我们不管走到哪,总被人驱赶。

    现在想想,原来是大宋还有一条律法,严禁人随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