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7世纪风起澳宋 > 第69章 复苏的市场经济

第69章 复苏的市场经济

    转眼第一批移民已经来到澳宋三年之久了,他们的奴隶契约也正式到期可以转为拥有暂时身份的自由民了,可以领工资和自由选择职业了。

    陈江海一早就来到乡行政大院办理自己的新身份,他盼这一天整整三年了,今天终于能脱了这奴籍变成自由人了。

    虽然陈江海来的很早,但是窗口前还是排了一列长长的队,看着长长的队伍陈江海也不急,都等了三年不急这一会儿。

    陈江海是来澳宋的第一批大明移民他籍贯江浙一带,不过他和其他普通移民不一样,从名字就看的出来他不一般,他家几代都是读书人,也算个书香世家,但到了祖辈父辈家里没有一个人能考上功名,他们家虽然世代读书却不兼并土地,到他这一代已经彻底败落,没有什么钱财能给他了。

    不过好歹以前也是书香门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至少粗通一些文墨,父亲也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陈江海——成江海。

    由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大明东南沿海有了浓厚的商业氛围,受此影响的陈江海便不再执着于读书考功名而是决定向家里要点本钱离乡经商,而且走之前他还立下誓言不成富商大贾绝不返乡,结果一出门就被人骗了,还让人给卖给了外国客商,辗转来到澳宋。

    由于他没有一技之长就被分配到农村开荒种地,他也算是耕读世家,虽然算不得种地好手却也不会被饿死,而且村长发现他会识文断字便推荐他去培训班学习简化字,学成后回来教村民们认字,还免了他农闲时的徭役,给他一份叫“津贴”的东西。

    虽然在澳宋的契约奴隶工人没有工资,农民要抽重税,但你要是担当一些你的分外之事,穿越众老爷们也是给发津贴的,领津贴的人可以选要钱或者要物。

    排了约莫一个小时终于到了陈江海,他向办事员递出自己的身份证、交税册、村里开具的无犯罪证明和平时表现良好的证明等材料。

    然后办事员仔细的看了这些材料,特别是交税册看的最为仔细,所谓交税册就是一本证明你交了几次税交了多少税的小本子,每个澳宋公民都有,这个东西是“升级”你在澳宋身份最重要材料,要是它有问题别说升级身份了,搞不好还要被抓去劳改。

    农民的交税册就是每年农作物收获后农民拿农产品到官方统购统销的收购点进行售卖(售卖时自动扣税),售卖完工作人员会在本子上记录售卖情况(税收情况)盖上钢印。

    而城里的工人多半都是在国企上班,有工资的直接企业代扣定期去盖章就行,而个体户,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则是主动申报,税务部门会定期抽查,要是被查到偷税漏税就吃劳改去吧。

    陈江海的纳税记录很完整,其他材料也很充分,办事员直接就给他过了。

    有了自由人的身份,他决定顺便去隔壁窗口把职业给改了,他对他一出家门就夭折的商人梦想还念念不忘,而且这澳宋官民相对平等,商贾在此也不是低贱之人,反而当商人还很体面,他觉得他要重新开始他的商人之旅,在把职业改成商人后,他又办了一张商业专属的通行证,花了他不少手续费。

    澳宋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出于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普通人交通出行要路条和介绍信,像商人这类出行需求大的群体就得特殊管理,可以申请商业通行证,一年一审。

    办完一切手续的陈江海买了些吃食酒水回村里收拾好行李后,请村长好好的吃了一顿就当是告别,毕竟这个村长十分照顾他,明天他就进城去经商去了,其实这个村长已经不是最初推荐他去上培训班的村长了,那个村长已经高升了,这个村长是第二任而且是个明人。

    自从行政村大量出现后,就不由穿越众担任村长了,而是由此村里平时最有民望的村民担任,而最早那批穿越众村长现在基本都高升到上级行政区或者部门去了。

    第二天陈江海给乡供销社的马车夫送了点伴手礼,就这样他搭乘着供销社的马车进了城。

    看到繁华的新安城陈江海有些迷茫,现在的新安和三年前他刚到时简直是两个模样,他也不是那些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土包子,但面前的景象还是惊讶到他了。

    澳宋现在在籍人口已经超过四万,随着新于新澳岛那边已经能稳定向澳宋输送大明移民,再加上费利佩四世从欧陆送来尼德兰战俘和普通居民,现在澳宋的人口正在快速的增长,照着这个进度下去不出两年澳宋人口还得翻倍。

    整个新安三区密集的分布着近两万人口,人气有了自然商业也会有,虽然执委会早早的开放了市场经济,但是国内大多是契约奴隶兜里没有钱,导致澳宋国内的市场经济十分鸡肋,那些民营产业主要服务外国客商和有消费能力的穿越众,大多数人还是得主要靠计划经济生活。

    而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澳宋国内契约奴隶们的契约不断到期,那些兜里有钱的自由民们肯定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而澳宋又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想提高生活水平必然要与市场接轨。

    陈江海在新安的大街上闲逛,他想考察一个赚钱的行业然后加入其中,突然他看见一家店面门口有几个穿着清凉的欧陆女子在外面拉客,他知道这应该是做无本买卖的烟花柳巷之地,他老家的县城就有一家但是消费颇高他没去过。

    由于澳宋国内女性基本都婚配了,而且按照《澳宋风俗业管理办法》只要从事过风俗业的男女身份证上都会被做上一个特殊标记,造成澳宋国内根本没有人从事这项行业。

    但是光棍居多的澳宋的确有这方面的需求,一个意带利船长看准了这个商机,直接从意带利拉了一船风尘女子来开了一家青楼,当然是取得了营业执照的,而且每年还给澳宋纳税呢,不仅如此,这个精明的船长还请重金请某位穿越众给起了个好名字——地上天堂。